忒有料

纵横商海谱传奇——林绍良

纵横商海谱传奇——林绍良

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 永远荣誉主席

世界福清社团联谊会 永远荣誉主席

印尼三林集团 董事局主席

纵横商海谱传奇——林绍良

林绍良

纵横商海谱传奇

■ 文/ 秋言

生意成功的秘诀,是要为顾客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

人需要经得起磨练,才会有所进步

  少年多磨难

  1916 年7 月16 日,林绍良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父亲为人朴实敦厚。林绍良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继承了家风,性情温和,聪明机智,深受父母的喜爱。林绍良七岁时开始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他学业进步很快,得到老师的赞赏。林绍良的家乡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许多富有进取心的年轻农民都想到外地去闯世界。

  他的叔父去了印尼。在林绍良11 岁时,大哥林绍喜也去了印尼。

  1931 年,15 岁的林绍良结束了在私塾的学习。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由他当“老板”。林绍良勤劳肯干,店内外都由他独自一人料理,生意做得很好,不到半年,就赚了不少钱,显示出他在经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可是好景不长。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中国沿海的省混乱起来了,人心惶惶。林绍良的小面店在经营了约两年后不得不关门。

  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 年,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县的土地,到处兵荒马乱,乡下的青壮年男子接二连三地被抓壮丁。为了逃避兵役,福清县许多青年变卖家产,远渡南洋去谋生。林绍良也准备去南洋。恰巧村里有一印尼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尼投奔叔父。临行前,父母对他说:“到了异邦,为人处世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多忍让。万一跟人发生争执,一定要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风华正茂的林绍良怀着父母的养育之情,牢记父母的谆谆训诫,迈出家门,奔向海外,去印尼闯荡。

  乱世出英雄

  1938 年春天,林绍良到达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他的叔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不平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上这块土地。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生意难做好,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这个办法真管用,花生油的销售额成倍地增长。

  两年后, 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他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艰苦岁月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他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炼,才会有所进步。”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投降后,林绍良又做起了丁香买卖。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好,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而生。这样,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达2 万多吨,远远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丁香生意顺利地做成了,林绍良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富豪。

纵横商海谱传奇——林绍良

  开疆拓土忙

  心怀大志的林绍良,在一连串生意上的成功后,决心大力扩展业务。古突士镇这个曾经使他发迹之地再也不能满足他事业上的雄心了。1952 年,林绍良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此时,印尼的经济面临着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的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陆续进入其它领域。从1954 年起,林绍良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与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

  林绍良体会到,在经营活动中,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 年,林绍良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显露雏形。这时,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和二哥林绍根也都来到雅加达定居。大哥经营地产业,二哥从事财政业,三兄弟互为依存,共谋发展。

  从1967 年起,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

  1968 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营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林绍良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同年,印尼政府又做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营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 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却给了这家公司280 万美元的贷款。印尼总统亲自主持了公司的第一座面粉加工厂落成典礼。经过10 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 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林绍良还以其特有的预见力和洞察力注意到:随着新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外资、合资企业的涌现,国内冷落多年的建筑业会渐渐复苏。于是,他立即投资1 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年产量达100 万吨。此外他还建造了另外两座水泥厂。仅仅3 年时间,林绍良的水泥集团生产的“三轮牌”水泥产量近1000 万吨,约占印尼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他本人也被誉为“水泥大王”。

  此外,林绍良凭借他的雄厚实力,又涉足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 公顷,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于是,林绍良又成了“地产大王”。

  在林氏实业王国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金融业。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约有30 亿美元,但其金融业的总资产却达40 亿美元。

  1974 年,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1975 年,林绍良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遇到了不久前辞去泛印银行总裁职务的“银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此君才华横溢,精通银行业务,便立刻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并允诺给他17.5%的股份。事后表明,林绍良慧眼识珠,李文正确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马”。中央亚细亚银行在他们两人的共同经营下得到了飞速发展。该行1978 年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八年努力,这个银行总资产增加了332 倍,存款额增长1253 倍,在全印尼设有32 处分行,而且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及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中央亚细亚银行不仅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被公认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 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 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扬名天下的 “金融大王”。

  由于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众多的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又涉足于国际贸易,而且一登场便一鸣惊人。在短短数年内,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香港的多家公司,从而使林绍良头上又多了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

  到1988 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实现了他那“实业王国”的梦想。

  故土情难忘

  1938 年,离开福清的林绍良年仅22 岁;2005 年,频繁回内地,并且热衷于投资的林绍良已经是一个耄耋老者。

  作为一个难忘故土的华人,林绍良的中国情结始终如一。据估算,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当地的工厂、学校及旅馆,都有林绍良的投资。另外,他先后在北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