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五年计划”让福清翻天覆地 图文:林文镜:故乡富裕,比我发财重要
楚天金报讯今年,林文镜已经84岁高龄。在福清,从九十开外的老者,到十八九岁的青年都尊称他“大哥”。一声“大哥”,饱含崇敬与亲切,但更多的是感念于他所创建的“福清模式”,给这座位于福建东南部的贫困古城,带来的经济奇迹。 1936年,7岁的林文镜随母亲离开福建省福清(当时叫福清县)阳下镇,到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17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并且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林文镜回到故乡福清的18年,已助家乡完成了脱贫致富的3个“五年计划”。福清由1987年时工农业总产值4.3亿元,到2005年仅工业产值便达到了750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 输血不如送家乡一部造血机器 从1970年开始,林文镜频繁和家乡政府沟通,以辗转捐资帮助福清县阳下公社溪头村发展经济,先后拨巨资为村里买机器、办工厂、修桥修路等。 1977年文革结束的消息传到南洋,他开始向100多位沾亲带故的乡亲汇钱,这种未曾谋面的捐赠持续了整整8年。 有人曾统计出这样一个数据:从1970年到1985年期间,在没有回国的情况下,林文镜向家乡汇款近亿元人民币。但林文镜深知:输血改变不了家乡,他决定变输血为造血,给家乡一部造血机器。 1985年,林文镜要率领东南亚考察团回乡考察,得知消息后,福清满城父老奔走相告:大恩人林文镜要回来啦! 回到家乡,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寄回那么多钱,小乡村依旧没有脱贫。结束考察的前一天,在福清县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林文镜掷地有声:“输血救不了家乡,我要送家乡一部造血机器!我要用5年时间帮助家乡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 此后,林文镜将海外几十亿美元的产业托付给合伙人,赶赴福清,帮助家乡脱贫致富,1990年,林文镜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签订了《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的华侨。 上世纪80年代末,福清县属于福建全省穷县之一,位列全省64个县中的第58位。福清缺淡水,地贫,风大,靠农业致富难度大,而工业招商又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而举步维艰。 就 在这样的局面下,1987年融侨工业小区,在林文镜的主持下规划动建,规划面积仅有位于福清宏路上郑的1平方公里。第一个侨资投资企业——冠源轻工制品有 限公司于当年落地,由此拉开了工业小区的建设序幕。同年,日后成长为汽车玻璃制造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福耀玻璃,也入驻融侨工业小区。 融侨工业小区让林文镜成为了第一个在中国开发工业区的华侨,而由此所拉开的众多“第一”,丰满地组成了林文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以“侨”命名的 “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侨办台湾工业集中区“洪宽工业村”;中国大陆第一个台湾农业试验场“海峡农业试验场”;第一批“侨”字号港“下垄码头、元 洪码头、江阴港”…… ■第二个“五年计划” “引水、港口一个都不能少” 在实现第一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后,林文镜又默默地为福清制定了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帮助福清年工业产值提升至50亿美元。但是,福清是缺淡水的县份,连生活用水都很难保证,如何能做大工业 水,纯净的淡水,成了制约福清大发展的瓶颈。林文镜与县领导商定后,决定引闽江水进福清。 但“引水工程”至少需要8亿人民币,这是当时福清财政无法承担的。为了脱掉贫困县的帽子,并不富裕的家乡百姓,几乎人人都挤出钱来相助,但也只凑了6000万元。 林 文镜开始通过个人影响力,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在一次东南亚之行后,林文镜募捐到了“引水工程”的资金,而这其中他是捐款最多的华商。“引水工程”终于建 成,一条在地下60米处的大隧道,绵延21公里,以每秒流量15立方米的速度,将闽江水送到福清千家万户和数以百计的工厂。 水有了,工厂便可以开工生产了,但福清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陆路物流上并没有优势,产品的销路又成了一大难题。福清没有港口的现状,成为了其实现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的拦路虎。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林文镜自费请人勘探、设计、建设,开掘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海港——一个拥有3000吨级泊位的下垄港。紧接着,林文镜又在元洪投资区里,建成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万吨级海港——一个拥有3万吨级面粉专用码头的松下港。 淡水、港口,再加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的基础,保证了福清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福清也由此在全省64个县(市)排名中,从第58位一跃升至第2位。 ■第三个“五年计划” 江阴码头将成为海峡两岸共用的心脏 1991年,福清“元洪投资区”成立。为了加快建设步伐,1992年初,林文镜计划再增建一个大型水泥项目。当时供面粉专用的元洪码头已经不适合再建水泥专用码头。于是,他向福清市申请另选港址新建码头。 在徒步500里海岸线发现可建设世界级大港的江阴半岛后,有人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林文镜的欣喜。 江阴三面环海,港道宽、港湾大,终年不冻。东北部有龙高半岛大陆架的掩护,港区避风条件极好。尤其是南部有一片广阔腹地,这是许多港口所没有的优越自然条件。 站在江阴半岛岸边,林文镜很自然地想到新加坡,想到阿姆斯特丹。他随后出资800万人民币做勘测、规划,并自掏100多万人民币奔走世界各地推介江阴半岛。 让 林文镜持之以恒开发江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江阴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80海里。台湾只有高雄有一个10万吨级的港口,但没有腹 地,台湾企业要图大的发展必然要借重江阴港。“江阴码头将成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共用的码头,共用的心脏。”林文镜说。 林文镜的亲力亲为见到了成效。如今的江阴吸引来了众多台商,其中不少台商投巨资在江阴建码头。经过了八年的努力,2000年,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7月江阴港正式对全球开放的5万吨级集装箱一号码头,已开辟了西非、美西、日本、地中海4条国际干线,和10余条国内航线,并一举进入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之一。 在江阴半岛大开发中,林文镜的目标长远,他为未来的江阴描绘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努力把江阴半岛建成“亚太矿砂运营中心”、“东南粮食物流中心”;打造“台湾工业区整体移植大陆样板”,借助这个平台真正实现推动海峡两岸“三通”和祖国早日统一。 不遗余力地推进江阴半岛的开发,是林文镜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 放弃个人发大财良机 林文镜在内地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发大财的机会。 当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曾表示愿意拿出浦东1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林文镜,请他在那里创办一个工业区,林文镜谢绝了。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曾以每年给500万吨订单且持续递增的优惠,让林文镜在长江沿岸建一个世界级的水泥厂,林文镜又婉拒了。朱镕基为此评价他为“福清主义者”。 身为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粉厂和水泥厂的成功企业家,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