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水源的渠基 碑石记载了水渠的建造信息 姜氏族谱对水渠捐造者姜德隆的记载 虎头山,位于三明市区沙溪东岸,虎头山汇聚的水源滋养了三明市区列东这片沃土。不久前,梅列区徐碧街道徐碧村姜家后裔发现了一处清代水渠,水渠源头碑石就立在虎头山上的洋山村洋山桥下。 2013年12月31日,记者同徐碧村民姜源祥、姜源昌沿着曲折山路,找到这处水渠源头。我们走过一片杂木林,隐隐听到淙淙水声,转个弯,就看见从虎头山上流下来的一道溪流。姜源祥手指前方溪流说,这里就是洋山桥下。只见溪流中有一块巨石,上方是缓平的水潭。我们下到溪里,踩过溪石。刚过花甲之年的姜源祥站到一块立在溪岸的青石旁,指着上面几行竖排刻字,说: “就是它了,你们看。”我们顺着他手指方向,清晰地看见石上用楷体刻着 “乾隆五十四年造,捐首姜德隆、林子恒仝 (音同)立,各田主捐用仝 (音同)立”。碑石稳固,字体清晰有力,它的下方,是水渠渠床。我们推算一下时间,清朝乾隆54年,是1789年,至今已225年。 站在一旁60多岁的姜源昌说: “小时候,我曾跟随父亲到这儿来修过水渠。”他指着前方几米处垒起的石基说:“这段修复起来的渠基,就是我父亲他们做的。” 姜源祥又指着碑石下方3个凿在溪石中的圆孔介绍说:“村里的老人讲,这3个孔是用来打木桩的,木桩架起的基础撑起水渠的入水口。”记者探下身子,仔细观察这3个石孔,只见3孔凿于上下溪石3个不同位置,孔深三四十厘米,最下方1孔朝外边沿经水流冲刷,已与孔底齐平。 姜源祥说: “这条水渠叫花坪渠,列东一带的本地人都知道。以前,村里每年都会安排人来疏通渠道,尤其是春季洪水季节。水渠到2000年前后才停用。现在有单位还沿着渠道布设水管从这儿引水到市区用。” 姜源祥说: “花坪渠蜿蜒几公里,现在渠身因停用而荒废,隐没在虎头山的山野中了。” 发现这块碑石还是最近的事情,去年以来,徐碧村姜家修谱,村里80岁的老人姜钰坤提起,上辈人流传清代先祖姜德隆在虎头山修建了一条水渠,还有碑石记载,不知道这块碑石能不能找到。姜源祥是姜钰坤的侄儿,他受宗族委托,负责修谱的事。姜源祥一听说,就请叔叔带路到虎头山上寻找这块碑石。 2013年12月22日,姜钰坤、姜源祥、姜源昌、姜源祯等4人,上到虎头山洋山桥下,找到并发现了这块碑石。上世纪七十年代,姜钰坤还修过这条水渠。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条花坪渠灌溉的田地单徐碧村就有3000多亩,花坪渠下还有大众渠、岩前渠等支渠。1981年,徐碧村安装了自来水,饮用水不再用花坪渠水,但三明重机厂等生活用水,还引自花坪渠,直到前些年三重机整体搬迁。 姜源祥借着碑石旁的一块石头,取出了姜家族谱。族谱上记载了姜氏先祖于宋初,从永安熊荆山迁到当年叫徐坊的徐碧,第20世的姜德隆为沙邑 (现为沙县)职员,于乾隆丙寅年六月初三日生,嘉庆乙亥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寿七十。乾隆丙寅年为公元1746元,姜源祥说,按族谱上记载,先祖德隆当年是 “公务员”,家境殷实,才有能力造渠引水。建造这条水渠时,他43岁, 正值壮年。 姜家后裔正考虑将这条水渠的源头碑石保护好来,姜源祥说: “这条清代水渠和源头碑石的发现,记载了家族的一段历史,也是三明城水利发展的一个见证。” 记者 苏诗苗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