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剧种,闽剧主要流布于福州、宁德等地。在福清,闽剧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尽管在电视、互联网为表征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福清闽剧也受到影响,但总体上延续了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目前,该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百个,为福州地区之最,年演出两三万场次。如此盛况,福清堪称“闽剧第一县”。2008年,福清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闽剧)”。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大环境、人力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福清闽剧发展也面临着演出场次下降,剧团收益下降、生存不易等挑战。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候就出手”,通过搭建“每周一戏”公益演出平台,引导优秀剧团抱团发展等措施扶持闽剧团,从而推动闽剧持续繁荣,继续着“闽剧第一县”的花样年华。 繁 盛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以及人们欣赏趣味、审美标准的变换,一些地方剧种渐渐衰落甚至消逝,很多剧团处于“有上顿没下顿”的境地。然而,在福清,进入上世纪90年代,民间剧团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据了解,近20年来,福清民间职业闽剧团总数维持在100个上下。截至目前,福清市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闽剧团有80个,约占福州地区总数的一半。如果加上临时搭班的、外地到福清演出的剧团,总数超过100个。 这些剧团不仅在本地演,还活跃于闽侯、长乐、福安、霞浦等地市场,每年演出两三万场次。“普及”有力,“提高”也给力。2000年,福清市闽剧团排演的《霸陵伤别》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提名奖;郁金香闽剧团原创剧目《书痴》获第四届福建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剧本奖。 如果从剧团数量、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剧目创作水平等方面衡量,福清作为“闽剧第一县”可谓名副其实。1993年,时任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到福清考察,形容闽剧兴盛之状:“锣鼓喧天人如潮,你方唱罢我登台。”闽剧为何能在福清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福清市文体局局长林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其一,良好的经济基础及“还愿请戏”形成的市场需求。福清经济发达,对外交流交往频繁,“福清哥”风风火火闯九州,到处都做得风生水起。同时,传统信仰及习俗,传承不衰。当地已经形成一个习惯:无论是家里生孩子、考取大学,或者是出省创业、出国创业功成名就了,只要祈愿实现了,就会还愿,一般是个人出资请戏班演戏给全村人看,分享喜悦。 其二,懂得欣赏的观众激发创作和演出繁荣。福清人口基数较大,有120多万人,加上海外侨胞则更多。极大的市场需求,滋养了大量懂得欣赏闽剧的观众。这又反过来激发从业者提高创作和表演水平,从而培育出闽剧长盛不衰的繁荣沃土。 其三,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闽剧市场需求量相对恒定,但福清本土剧团众多,如何争得东家(雇请闽剧团的人或单位,一般称为东家),排下档期 很显然,剧团本身的创作和表演水平高人一等,在业内名气大,才会赢取更多的市场机会。这就激励众多剧团比拼技艺,相互竞争,从而带动闽剧繁荣。 挑 战 与其他剧种、其他闽剧流传县市相比,福清闽剧可谓繁盛,但亦有隐忧,这来自外部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下降、专业创作动力疲乏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过去外出闯荡的“福清哥”,近年来斩获的收益不如从前。因而,“还愿请戏”的非刚性支出减少,直接导致市场需求下降。据福清侨乡闽剧团的何文灯介绍,在2012年之前,福清全市每年演出3万多场次,之后逐渐缩减,2013年大约演出2.3万场次。“我们剧团以往一年演500多场次,去年只有400多场次”。 与此同时,演职人员的酬劳也随着物价上涨水涨船高。“现在一般优秀的闽剧小生演员月收入在3万元至5万元,花旦演员月收入在1.3万元至2.5万元,一般演员也有七八千元。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很多人就会跳槽,这样剧团就没法正常接单和演出。”陈勇闽剧团团长陈勇介绍说。 一降一涨的同时,演戏收入却 基本上没涨。目前福清优秀的闽剧团一场戏的戏资约1.5万元,扣除掉人员工资、必要的成本开支,剧团利润所剩无几。而且,在市场总需求下降的大环境中,还要面临激烈甚至无序的竞争。“正规的剧团演一场戏,收入至少上万才能维持正常运转,但一些临时搭班的非正规剧团,一场戏七八千元都可以接,长久就会形成恶性竞争。”何文灯说。 恶性竞争直接挤压了优秀剧团的生存空间。何文灯介绍,一般来说,只有优秀剧团才有实力有资金每年排演新戏,以提升闽剧发展水平。排一部戏,要专门请导演、主创、舞美、服装、音乐等专业人员,需要花费约20万元。去年,侨乡闽剧团排了4部新戏,花费70多万元,但演出场次下降,总收入下降,这直接导致创建18年的剧团首次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优秀剧团的生存状态,不仅是单个剧团的问题,更是事关整个闽剧的发展命运。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梅花奖获得者周虹分析道:“福清闽剧能持续繁荣,与一大批优秀剧团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他们的高水平创作和演出,以及不断排演新戏提升水平,才让闽剧有了广阔的市场。一定程度上,闽剧的传承和发展正是依靠这些优秀剧团。如果他们的生存成问题,那也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问题。” 扶持 面对挑战,闽剧从业者在努力,政府部门也及时予以引导和扶持,但具体方式不是纯粹“输血”式的,而是“造血”式的、“四两拨千斤”带动型的。 “每周一戏”公益演出就是如此:从2013年6月开始,每周三下午,在福清市文化艺术中心,由遴选出的10多个优秀剧团轮流上演一部好戏,政府每场给予补贴3000元,市民免费观看。由于演出阵容强大,表演水平高,加上灯光、布景等条件好,因而,“每周一戏”一推出,基本上场场爆满,甚至还吸引了闽侯青口等地的老戏迷前来观看。 参加演出的剧团不仅置办更好的服装、道具等,也派出最好的演员参演,但政府的补贴还不够成本,为 何如此热衷 何文灯的说法代表了一种心声:“我们更看重在政府搭建的大舞台演出带来的无形的品牌和广告效应。因为,能上这个舞台演戏,本身就是实力象征,这样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接戏时会比其他剧团有更多的机会。” 福清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通过‘每周一戏’这个方式,一方面既达到了文化惠民效果,另一方面又激励优秀剧团练好内功,在全市的大舞台作更好地展示,从而为他们开拓更多的市场打下基础。这样坚持下去,能提升创作和演出水平,推动闽剧实现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去年夏季,福清还在全市范围内对闽剧团进行了审核评类,共评出一类剧团15个、二类55个、三类10个。“做这项工作的目的主要是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做到重点突出、示范带动。比如事关全市闽剧发展的创作和演出提升任务,可以交由一类剧团多承担,而其他实力不够强大剧团则侧重多做普及工作。”林强说。 正是有了这样的分类,政府部门目前正在积极引导,依托一类剧团,联合其他优秀剧团,实行股权合作,成立“大剧团”,从而更加有力地带动福清闽剧发展。“这样更能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竞争,抱团发展。在市场总需求下降、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只有大剧团才能进行剧本创新、新戏排演、演员培训等事关闽剧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牵头人之一何文灯说。 一些剧团负责人还提出了设立闽剧发展基金的建议:政府部门出一点,企业家出一点,社会热心闽剧人士赞助一点,成立基金,用于扶持优秀闽剧团发展。“在传承闽剧中,优秀剧团肩负更大的责任,一般也只有他们才能每年排演新戏。如果能有持续的资金扶持,可以减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陈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