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郑钟海个人资料 图片 作品 郑钟海《潮汕烟雨》将拍电视剧

  郑钟海个人资料

郑钟海,网名大笨钟(少爷),现居广州;81年生,系香港亚洲电视台和暨南大学联合开办的首届专业编剧班学员,自由撰稿人,300多篇娱评、时评和散文散见于《新快报》、《武汉晨报》、《春城晚报》、《汕尾日报》等;短篇系列小说(25篇)《都市聊斋》在《新快报》陆续连载;独立创作长篇小说《花葬》、《孤城》、《弟兄》和《暗红》(亦名《我是卖的,咋啦 》,遭遇盗版,可google)(咸未出版);完成电影剧本《负鼠凶猛》(黑色幽默都市影片)、《上身》(关注堕胎女性后的精神层面)。

  长篇小说《青春,堪比黄花瘦》于09年二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郑钟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郑钟海近照:

  

郑钟海个人资料 图片 作品 郑钟海《潮汕烟雨》将拍电视剧

郑钟海《潮汕烟雨》将拍电视剧

  青年作家郑钟海81万字的长篇小说《潮汕烟雨》即将拍成电视剧。正在横店执导的电视剧《我姥爷的故事》的珠影导演董富来正在为该剧拍摄做前期的筹备工作。根据郑钟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潮汕烟雨》,讲述了一个从淳朴善良、大大咧咧、抱打不平、照顾小家蜕变为机智勇敢、坚韧得体、侠气大义、顾全大局的渔家“女汉子”郭小妹的传奇故事,以本土的风物、本色的演绎,通过展现她一生历经的浮沉变化,百折不挠的秉性,饱受的恩怨情仇纠葛,树立了一个既恪守妇德妇道,富有传统美好品德,又巾帼不让须眉,敢于直面种种挑战,叫人荡气回肠的女性形象。故事横跨辛亥革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1943年潮汕大饥荒,集社会动荡、百姓苦难、家族恩怨、个人爱恨于一体,谱写了一曲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命运之歌,也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潮汕生活画卷。

  《潮汕烟雨》以历史悠久的潮汕平原上的韩江城及其毗邻的十八乡里为背景,讲述了清末至抗战胜利期间,林、蔡、许、关四个家族盘根错节的恩怨纷争,以及潮汕人民在日寇铁蹄之下奋起还击、舍生取义的感人事迹。整部小说不仅描绘了潮汕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特点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潮汕人民勤苦坚韧的性格品质、质朴敦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一部地域色彩很浓的小说,就像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的《白鹿原》,读者未必皆是穆斯林或陕西关中人,但读了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同化之共鸣。在设置《潮汕烟雨》的细节上,比如人名、地名、称谓、口头禅乃至粗话等等,作者都尽可能地用得原汁原味,把文言、白话、方言熔于一炉,创造了独特的语言氛围。不得不说这宛若一幅展现潮汕文化的长卷,恰到好处地将潮汕地区的语言、音乐、戏剧、菜系、茶道、工艺、民情风俗和文化心态,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和揭示了一段关于潮汕风俗、潮汕人的“非虚构真实故事”,让大家了解一个有血有肉、饱满踔厉的族群———“大潮汕”。甚至说它是潮汕百科丛书也不为过。

  《潮汕烟雨》是“接地气”的作品,就像鲁迅写浙东绍兴,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贾平凹写商州,陈忠实写陕北,刘震云写河南……这种“接地气”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模式,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不仅源自生于斯长于斯的单纯感恩之情,更多的是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时刻孕育着的灵魂,上演着“生旦净末丑”,流露着“喜怒哀乐贪痴嗔”,散播着口耳相传、道听途说的民间故事,交织着一个又一个平凡或精彩的人生。因为他熟悉,所以他撰写;因为他热爱,所以他传颂。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爱之深,才能陈之切。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