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凤囚凰》的编剧在选择“红袖”的人设时一定是参考了历史的,要不然为什么拓跋弘一共有七个儿子,只有封氏所生的最终成了叛臣呢?而《凤囚凰》中恰恰封红袖的心思不纯,别有用心。 根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弘一生有八位后妃,其中只有皇后李氏有明确的记载,其他人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除了姓氏。而在这八个人中,只有一名姓封,即封昭仪,可见,她就是《凤囚凰》里面封红袖的历史原型了。 这位封昭仪非常不简单,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她是宫中第二个为拓跋弘生下皇子的人,第一人是当时地位比较高的李夫人。虽然屈居第二,但是这也间接救了封氏一命,为何这样说呢? 鲜卑北魏是南北朝时期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其强大的原因除了来自于游牧民族英勇善战的基因,更因当权者不断对王朝兴衰进行反思。北魏的先祖们在研究了无数个汉人政权的覆灭后,总结出一个规律:朝代灭亡原因,无外乎强敌入侵与内乱爆发,而内乱多来自于宦官,外戚,农民起义。其他因素都是不好控制的,唯有外戚可以断绝在摇篮里。 于是,我们在阅读北魏的历史时,会发现一条冷血的规定:皇子被立为太子,那么则留子去母。这就是当时人眼中的北方“铁血正权”,只有真正走入其文化内部,才会发现,这铁血不仅针对敌人,也针对自己。 《凤囚凰》中的拓跋弘,其母亲就是因此被赐死,到了他自己的儿子时,同样立拓跋宏为储君,赐死李夫人。这样看来,封氏因为生下的孩子不是嫡长子,却也逃过一劫。 封氏的儿子名叫元禧,也是个被记入史册的人,只不过不是因为其雄才伟略做了什么好事,而是他以“乱臣”的形象差一点颠覆了争权。 元禧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弟弟,比皇帝小不了几岁,拓跋宏在位的近三十年间非常有政治手腕,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改革,并且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拓跋宏了解到想要长久的维持政权,必须学习汉人的一套政治程序,改除鲜卑旧族陋习,为此他开始进行汉化活动。但是汉化的过程中,牵动着既得利益者的优势地位,遭到重重阻力,其中就包括太子。拓跋宏为了将改革进行下去,杀了太子,以威慑守旧派,可见,其人的决绝。 皇帝这么厉害,元禧以皇弟的身份在一旁相当老实,而且处处帮忙,逐渐成了拓跋宏比较信任的大臣之一。只不过,孝文帝拓跋宏任是再英勇智慧,也是个早逝的人,去世时年仅三十一,此时太子刚刚十五岁。这是个尴尬的年纪,让他做皇帝也做得,可毕竟历练太少,多方面都还需要长者提点。 孝文帝去世之前,留下一封遗诏,将元禧封为辅政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元恪,这么看来,元禧是重臣无疑了。 但是新皇帝继位,对于这位皇叔的定性马上产生了变化。根据历史记载,元禧骄傲放纵,屠杀成性,假公济私,圈地占田。甚至,还想要举兵谋反,颠覆整个政权。宣武帝发现的早,设计将他杀掉。 但是虽然史书是这么写,依旧遗漏了许多中间环节没有表达清楚。又过了几年,北魏后代君王为其平反,恢复王位。 这来去之间,像极了历史中的两个人:北周宇文护和清朝的鳌拜。从近的说,康熙亲政以后,第一个办的人就是鳌拜,因为他身为辅政大臣,却结党营私,圈地,排斥汉人,让皇帝无法容忍,最后给他定罪藐视君王,然而多年以后,雍正登基,却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再看宇文护,同样辅政,却处处掣肘皇权,最终被宇文邕所杀,三年后,亦回复王位。 现在回过头想想,元禧,宇文护,鳌拜等人真的想要推翻政权吗?未必,只不过一边是新皇帝登基,迫切的需要突破牢笼,将权力回收到自己手中罢了,这一点,通过后来又为他们恢复王爵可以看出,皇帝并不想否定他们曾经的贡献。另一边,以上等人,之所以结局不好,是因为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倚仗功劳与年龄的优势,作威作福,肆意妄为,被皇帝忌惮。说白了,就是飘了…… 来源: 青简拂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