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一直以博大精深的“千载儒释道”三教文化闻名于世。如今,游客在这里可感受到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一系列休闲体验,“万古山水茶”的茶旅结合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新亮点。 茶文化之旅风生水起 4月29日,笔者前往武夷山景区、国家森林公园采访时,始终置身于云雾弥漫的环境中,难觅阳光。随行的武夷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刘龙文笑着说:“放心,这不是北方的雾霾。武夷山茶叶最喜欢这种多雾湿润的气候。”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群山幽谷中一片片茶园若隐若现,而我们此行的武夷山茶文化之旅就从远眺茶园开始。 我们乘坐环保车,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出发,经过兰汤桥往北不到15分钟,到达天心永乐禅寺。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山茶王大红袍的祖庭,1385年,“大红袍”因治好举子的病而名声大噪。1419年,“大红袍”因品种殊胜、制作工艺绝佳,被礼部官员胡潆赏识,进贡受封。1990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天心永乐禅寺,为禅寺题写匾额之余,被天心禅茶浑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挥毫泼墨,书下“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这一富含禅理茶趣的偈诗。 今天,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们继承农禅并举的传统,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以天心禅茶居为茶文化交流窗口,广结善缘,注册了“扣冰”、“无我”商标,为推广武夷岩茶、传播茶文化不懈努力。 世界遗产地茶文化应运而生 武夷山为何如此重视茶文化呢 武夷山市长徐春晖道出了其中缘由。 武夷山自古产名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当地茶农在漫长的茶叶制作过程中,总结创造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并一直传承完善至今。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跻身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山自1999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后,景区境内的乡村全部停耕还林。如何解决旅游景区农民的收入 武夷山坚持实施“旅游反哺农业”发展战略,每年从旅游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鼓励农民发展茶产业,并成立2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纷纷参股入社,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和“种、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 如今,武夷岩茶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去年完成茶叶总产量12920吨,总产值15.5亿元。 茶旅融合凸显新的休闲方式 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去年,武夷山旅游接待总人数7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亿元,均比增两位数,为茶叶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武夷山不仅用最好的水土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武夷岩茶,也用开阔的胸襟接纳了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教。7年前开始,武夷山通过海峡两岸茶博会,每年举办禅茶文化节,让游客能近距离感受武夷山禅茶加持的传统仪式,感悟真正的“禅茶一味”。 一直以来,武夷山的夜间文化旅游项目相当欠缺。2010年,武夷山耗资1.5亿元,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印象铁三角”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推出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自演出开业以来,已累计收入4亿多元,是武夷山最成功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建成了一座集中展示武夷茶的历史、传说和制作工艺的茶博园。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花香武夷山,同时建成第一个数字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心。 京福高铁福州至武夷山段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开通,客源有望出现“井喷式”增长。为此,武夷山计划重点打造3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根据景区不同季节所呈现的自然、人文条件,开辟茶文化专线旅游,推出“森林人家”寻茶之旅,组织游客到武夷山著名茶叶生产基地进行绿色漫游,参加采茶、制茶活动,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体验茶人之乐,还将在武夷山度假区、茶博园、大红袍、星村镇等主要旅游线路设茶艺馆、茶文化展示厅、名茶展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