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致青春》,我就做了几件事——选小说,请来了赵薇,选择光线作为合作伙伴,尤其是宣发。”停顿一下,柯利明补充了一句,“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成事的阶段,我唯一可能比较超额完成的任务是找来了赵薇。”搞定赵薇,柯利明用了半年。 当时赵薇正在准备毕业作品,也在找题材。通过朋友牵线的柯利明告诉赵薇,《致青春》图书卖了100多万册,“100多万册意味着什么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人不要看网上免费的,愿意花30块钱买回家看,这一帮人都是有钱又有闲,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人,他们都会支持买这个电影票。”赵薇觉得,这个年轻人还挺有激情的。 “直到今天,我依然非常感谢赵薇。当时有这个想法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凭什么’、‘疯了吧’。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柯利明依靠《致青春》完成了电视剧到电影的大跃进。除了巨大的口碑效应,他依靠较高的股权为公司赢下一场商业硬仗——票房7亿多的《致青春》最终为他拿下了巨额盈利。 《致青春》后,柯利明参与策划了前两部《小时代》的制作,同样的新导演、同样的小说改编,同样的高票房。三战全胜的柯利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抛出一部自己主控的电影。酝酿五年之久的《老男孩》,正式进入发酵期。 和《致青春》、《小时代》相比,《老男孩》的制作有很多相似的踪迹可循。但平心而论,筷子兄弟品牌效应毕竟不比陪着八零一代长大的赵薇和郭敬明,青春题材也早被跟风的作品透支完新鲜度,《老男孩》看似轻车熟路,实则布满暗礁。柯利明不是人肉雷达,他能做的就是将这几年全部的经验都实践在《老男孩》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老男孩》更像是对柯利明作为电影制作人的一次全面检阅——首先是大数据,它几乎渗透到《老男孩》制作的每个细节阶段。 投资方之一给他提供了许多具体数据,包括喜欢《老男孩》微电影的人群的年龄分布、喜欢的具体桥段等,柯利明坦言,“我们根据这些数据修改制片方向,剧本改了很多版本,都是参照这些数据。”最细节的例子,数据显示很多人希望在片中再次重温《老男孩》这首歌,“我们在电影的最后加了这首歌。” 再比如宣传,“也许有的做宣传的人会说,我也发稿了,出新闻了,做了很多事,但我希望你反馈的不止有这些,还有达到率的指标。比如一个白领,每天主要的区域是在国贸附近,你除了移动端广告,地铁也要投放,国贸附近的路牌也有广告,他一天有三种不同途径接触到,这才是有效的达到率。” 其次就是项目管理,它主要体现在效率成本的控制上。柯利明举了个例子,“同样一个工作,你可能一天就十万块,但需要五天,那个人可能一天五十万,但不需要五天。很多人肯定会选择前者,但后者能在整个系统里节约你的时间。”正因为此,《老男孩》请来了擅长动作戏的李仁港担任监制。 然后是最终的话题制造。相比《致青春》和《小时代》,《老男孩》的话题关注度上始终差上不少,于是《小苹果》应运而生。为了打造这支“神曲”,柯利明砸重金请来知名的韩国mv导演金世勋,并邀请到“骑马舞”李朱善担任编舞指导。 临上映碰上《变形金刚4》,柯利明一遍遍给派拉蒙写邮件,最终促成对方在自家片子的宣传活动上公开表扬《老男孩》,完成一次漂亮的电影营销公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