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佘峥 一个年轻高个的女人拿着大包,后面跟着丈夫和年幼的女儿。上周的一个早上,这三人走进岛内一个区教育局教育科的办公室,女人沉着脸,径直走到最靠里边办公桌,拉了把椅子坐下。丈夫迟疑了一会儿,站在门口。 她对面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着电话说:“我们实在没有学位了。” 女人没有吭声,等着工作人员放下电话跟她对话。 “你有什么事吗 ”工作人员问。 这一问,像打火机一样,瞬间点燃了女人的怒火,她突然高声叫道:“我女儿没书读!你们要给我解决!” 女人的语气越来越急:“我是符合条件的,除了社保少交半年!你们说不能派位,现在我到民办学校报名,没有学位了!你们要给我解决!” 照例是一番没有学位的解释,但是无济于事,女人坚持自己的逻辑:都是积分制,我孩子没有书读,教育局要给我解决! 这是自积分入学派位12日完成后,市区教育部门里,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情况上演。 这天稍晚些时候,参加积分派位家长在本报教育微信公号“厦门招考”留言:5月份开始办理计生证明,6月份打印暂住信息查询表和社保,那是人山人海的排队;7月份,凌晨两点去拿号交材料报名,再半夜去排队确认信息、填报志愿,将近4个月的苦苦煎熬,回忆起来都是汗水和泪水。 寄托着种种美好设想的积分制最终令各方累得人仰马翻,还不乏怨声,这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厦门今年出台积分入学政策。此前,积分入学已在广东等地实行,被证明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 但厦门版方案制定者没注意到的是,积分入学规则里隐含了一些“定时炸弹”。最终导致各方累得人仰马翻,还不乏怨声。 毋庸置疑的是,积分制的确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如何让它不只是“看上去很美”,值得人深思。 1 “门槛”之痛 预想 此前有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有积分这个“硬性门槛”,招生会变得简单得多。 现实 积分入学规则隐含的一些“定时炸弹”,没有及早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警惕。 积分入学是今年厦门出台的随迁子女申请在厦入读公民办小学一年级政策,由随迁子女家长的暂住、社保、务工、房产、计生等要素构成,也就是说,外来娃能不能在厦门读书,比的是积分高低,理论上,暂住、社保、务工的年限越长,积分越高。 厦门不是积分入学的发明者,广东等地早已实行,被证明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之前,厦门是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的方法,这种方式引起不满的原因是:来厦务工十几年的优势得不到体现。人们认为,积分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4月初,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积分入学办法公布,饱受多年招生之苦的教育界人士甚至认为:今年的招生会简单得多—想在厦门上学,就凭积分说话。 事实很快证明,这一想法很幼稚。原因之一是:积分入学的规则隐含的一些“定时炸弹”,没有及早引起方案制定者的警惕。譬如说,没有户口的购房户的孩子也必须通过积分入学,在今年以前,购房户的孩子可直接被公办学校录取,最初的积分方案也有此意,但由于有拼爹之嫌,被否决了,改为:购房户可以加20分。 但制定者没想到,无房者自不必说,连购房户也反对这一政策,因为他们也必须提供暂住、社保、务工证明。积分入学要提供暂住证的规定,让一些购房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的理由是:为什么我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还要办暂住证 厦门警方户籍部门解释:来厦办理暂住证,是地方法律的规定,是外来在厦居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2 数据之痛 预想 家长报名、去有关部门打印清单、现场报名,这些并不难。 现实 家长从暂住、社保部门打印的清单,和这些部门传输给教育部门的数据并不一致。 数据之痛,是积分入学方案制定者最没有想到的。原先,制定者的设想很轻松:5月报名,6月家长去相关部门打印暂住、社保、计生等清单; 7月初现场报名,接着审核材料,7月底公示积分,8月初派位。 但是,数据的“震荡波”从一开始就显现了。5月,家长们一窝蜂去打印暂住、社保、计生证明,才几天,有的单位就打印坏了几台打印机。这时,海沧推出便民措施,家长不再需要去打印,社保等部门直接传输数据给教育部门。这一方法马上被推广到全市。 但是,这一方法后来被证明是“吃力不讨好”。一位要求匿名的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说,从公安部门第一次提供的暂住信息来比对,网上报名的5000多人,只有1000多人是符合条件的(最后符合条件人数是4000多人)。计生的数据也出现类似的错误,有的街道没有及时上传数据,导致一大堆申请者被误判为不符合计生政策。 因此,大部分区临时在7月中旬增加了积分查询环节,即公布社保、公安、计生提供的信息,供大家核对。还有的区动用最原始的手段:家长去打印清单,提交给报名点核对,再对着清单,一个个修改数据库里的数据。有一个区光是这一校对过程,整整花了三天。 整个7月,教育部门、家长几乎被数据淹没了。教育局招生科老师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在晒加班回家后空无一人的办公室走廊场景,最初是晚上8点多,后来是晚上10点多,再后来,往往要过了晚上12点才回家。 3 派位之痛 预想 不少随迁子女家长是租借房子,不一定报暂住地的学校。 现实 积分派位的方法,要让所有的随迁子女家长都理解、明白,远比想象的难上几千倍几万倍。 今年各区采用积分相对优先的派位方法,派位时,将有学位的公办学校分为a、b、c等片区,每人选报一个主片区(含几所学校)或一所主申请学校,报考a片区积分低的人如果没有被录取,那么,即使他距离b片区学校比较近,也必须等到将b片区学校当成自己志愿的人派完,有余额,他才能参加b片区的派位,如果没有余额,他只能参加其他片区的派位。 考虑到不少随迁子女家长都是租借房子,来去相对自由,今年的积分入学报名采用自由选择,即不一定要报名暂住地的学校,这一规定后来被一些市民斥之为超市民待遇“择校”,因为本区户籍的还得老老实实在户籍所在地报名。 一些随迁子女家长也不买账。直到最近几天,几个区教育局还在忙于接待这几类家长:一是派不进公办校的;二是虽然派进了公办校,但由于积分低,被调剂到离暂住地较远的公办学校。一些人认为:既然无法在暂住地附近就读,为什么不能把家搬到学校附近 但马上有家长反驳:搬家有那么容易吗 4 学位之痛 预想 向民办校买学位。让更多外来娃有书读。 现实 不少民办学校拒收政府统筹生。 昨天,有家长在“厦门招考”提问:为什么政府规定只能收1600元学费的民办学校,能开出4400元的缴费清单 今年,厦门采用向民办学校买学位的方法,以便让更多符合基本条件的外来娃有书读,即后者如果派不上公办校,就统筹派入民办,学费由政府买单。民办学校在招收完统筹生后,如有余额,可以接收其他学生。 事实证明,这一大包大揽的做法,实在是自讨苦吃。12日派位后,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家长在民办校门口彻夜排队,几乎没有一所有余额的民办学校开门招生。它们不仅不招生,甚至连政府统筹生也拒收。 民办校会这么做跟钱有关。据说,一个民办校的学位最高可以“卖”到1.5万,1万元只是普通价。民办校的学费也趁机大提价。政府额定每人每学期1600元的学校,有的开出4400元甚至8600元的学费。 民办校这种做法让教育部门目瞪口呆—这几年,为了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各区投入一年比一年多,但是这些付出现在如同打了水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