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旷的校园很安静。记者 万代辉 摄
德化“袖珍”学校普遍,没生源招不到老师 晨报特派泉州记者 万代辉 通讯员 王双季 3名学生, 2个年段,5位任课老师,守着一所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校园。这里,是德化县龙门滩镇中心小学。一所只有5个老师和3个学生的“袖珍学校”。 昨日,德化城关一阵豪雨,但驱车沿着弯弯的山路行进,在离城20公里的龙门滩镇却是秋日朗照。在山路边,龙门滩中心小学映入眼帘,崭新的教学楼却显得十分静谧。空旷的操场长满了杂草。校教导主任廖清海正在上课,3名学生正在上书法课。 廖清海介绍,3名学生分别来自五年级和六年级,其中六年级的女生名叫陈桂英,另两男生系五年级的陈波和郑传都,陈波来自四川,另两名都是当地生源。 即使只有3名学生,教学课程还是照排无误,语文、数学、英语都要按课本进度教。美术、体育、音乐等都要上,由于生源太少,3个学生上语文课“复式”教学,就是共在一个班上课,六年上完再上五年的。因为老师英语水平不专业,英语只好让学生听光盘。 5个老师分别是校长郭明萍、教导主任廖清海,还有兼总务的老师彭建春以及吴宽宏和余培松,他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与正常学校老师无异。每周一升旗仪式,由一名学生当升旗手,7名师生在台下列队。 廖清海说,他在这所学校已任教33年了,本来今年想进城,但主管部门让他再留下。他说:“这也没办法,要听从安排。上世纪末,中心小学的学生最多时有600多人,校区多次搬迁,但现在学生一年比一年少了,再过两年这学校就要关门了。”他开玩笑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都是“万金油”。 教室的玻璃坏了,也要到城关买玻璃自己安装,因为乡镇的中青年全部进城打工了,在当地请不到师傅。而师生的三餐由门卫负责,三个学生每周交10元至25元不等。 据介绍,今年该镇达到入学年龄的学生有205名,但没有一人来报名,全部随父母进城了。据了解,县里曾动员这些留守家乡的学生合并到其他学校,并帮解决一些困难,如租房费用等,但因家长有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有的家长身有残疾、有的进城无一技之长,生活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只好将学校保留。哪怕仅剩下一名学生,学校也将继续办下去。 分析 师资学生 都涌向城关 在德化,还存在几所像龙门滩镇这样的乡村“袖珍”学校。记者向德化教育局了解到,目前赤水、桂阳、汤头三个乡镇的中心小学是“0”生源,小学已不复存在。而今年个位数的中心小学有杨梅乡,只有2名。去年的杨梅乡仅有一个三年级女生,今年新学期新增加一名一年级学生。而美湖镇是8名、国宝乡7名、南埕镇9名、大铭乡2名。 教育局宣教股股长陈文滔说, 德化乡村生源减少,与该县“大城关”政策相关。上世纪80年中期,县委、县政府提出“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从2000年起,不少外出打工的人攒钱在城里买了房,他们把孩子接到城关上学,一步步演变到如今的状况。与乡村小学生大量减少相对应的是,德化城关学生急速上升。县里也努力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招不到幼儿教师,乡下更没人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