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任主任杨叔禹
昨天上午八点,在厦门市同安路2号,悬挂多年的“厦门市卫生局”牌子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新牌子写着“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副书记钟兴国、副市长国桂荣出席并揭牌。 与此同时,在薛岭南路的计生综合楼,34年前从卫生局独立出的“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跟卫生局一起成为历史。 据悉,这是厦门此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第一个挂牌运作的部门。今后,卫生与计生两个主体工作将有机融合,在医疗卫生、药品、计划生育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昨日,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任主任杨叔禹先生接受了导报记者采访。 卫生计生“分分合合”的考量 导报记者:卫生计生部门在几十年间经历过分分合合,此次再合并有什么优势 杨叔禹:卫生计生部门的“分分合合”,说明了以往政府侧重在控制人口数量,如今转变为更加关注人口质量的提升,包括国民健康指数、性别比、人口结构均衡化等。今后卫计委将把医疗卫生资源用于计生生育工作,为其提供更强大的卫生医疗的技术保障。简单来说,两部门机构的整合,有利于有效整合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建立优生优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 导报记者:是否意味着计生政策有所调整 杨叔禹: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我要特别说一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不变、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不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 下一步我们还需要继续重点做好几项工作,包括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加强政策解读,讲清政策适用对象和有关规定,做好高龄人群再生育咨询、指导和服务。加强人口动态监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防止生育水平出现波动。 此外,我们将优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积极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扩大产前筛查诊断覆盖面;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人口基础信息的部门共享,加快整合卫生计生信息资源,完善信息采集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查处两非;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开展有厦门特色的生育关怀行动,完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新部门总编制将缩减10% 导报记者:两个部门合并之后,大部门内的工作人员人数会进行增减吗 杨叔禹:新部门将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总编制将缩减10%,所有涉及审批的职能将尽量集中到一个处室。为最大程度方便市民,尽量集中下放职能,能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卫生计生窗口办事就不要让百姓多跑。 近期首要任务是扩增医疗资源 导报记者:近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有什么民生考虑 杨叔禹:卫计委成立以后,最具体的问题就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计生综合改革等任务。我们近期首要的任务就是扩增医疗资源,简单地讲就是多盖医院,满足百姓就医需求。 到2015年,厦门计划新增6所综合医院以及若干专科医院,其中包括五缘综合医院、集美新城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等综合医院,以及龙邦妇产科医院、厦门心血管病医院等专科医院。 此外,要提升卫生计生医疗水平,加快引进人才和培养。目前,厦门已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机构引进人才并积极培养自己的医学人才。引进包括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所谓硬性引进即全职调动来厦门市,柔性引进则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目前厦门市已柔性引进13位“双主任”,本月23日还将有一批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级名医签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卫生计生委近期将建设“院士指导平台(中心)”,届时会邀请著名医学临床“两院”院士来厦指导。9月已有首批13位院士到位,这些全国最顶尖的临床医学家将来厦“带徒弟”,培养本市现有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带动厦门该学科的提升发展。 分级诊疗明年扩大到海沧集美 导报记者:针对“看病难”的老问题,新部门有什么新举措 杨叔禹:看病难确实是我们面临的大难题。刚才提到扩增卫生计生医疗资源,除了新增新建医院之外,政府还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建立养老护理院、肿瘤康复机构、社区医院等厦门紧缺的各类医疗机构。 厦门早在两年多前就开始探索以“慢病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就效果来看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每年有2600多万人到厦门各家医院看病,其中86%都是慢性病,这么多病人都能到综合大医院确诊、制定治疗方案,之后在社区医院进行日常监测、开药取药,大医院将不再拥挤。为此厦门市计划调节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价格,实行差别化支付。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逐步养成分级诊疗的意识。 按计划,年底前,岛内将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预计明年将分级诊疗改革试点扩大到海沧、集美。争取到2016年,其他区也适时启动。 新掌门印象 政府官员不改医者本色 9月的清晨,导报记者绕过一栋居民楼,来到了一排绿荫环绕下的同安路2号楼。这栋楼正是厦门市原卫生局的所在地。 八点新部门揭牌,但七点半左右,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任主任杨叔禹已经出现在门口。简单的白色衬衫,一副金边眼镜,看起来更符合他除了政府官员之外另一个身份——医生。 杨叔禹先生先后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班(五年制)、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班、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2005年7月至2012年9月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现任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任主任、厦门市科协副主席、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导报记者看见他时,他正看着墙面上已经撤掉的卫生局牌子留下的灰白印子:“在新旧牌子都还挂着的时候,我特地在这里合了个影,也是个历史的见证。” 作为一名政府官员,杨叔禹还是不改医者本色,他最关注的还是医改和医患关系。他说:“在国内,市民看病还是只认大医院。你去看看哪条路最堵,那附近一定有个大医院。这其实对医院和群众都造成了负担。现在搞分级诊疗,最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和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市民的信任感才会逐渐提高。” 正是因为做医生的“基层”经历,他对医患关系的看法直接明了:“我一直说要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对病人好一点,患者的心热了,医患纠纷自然就少了,这也能进一步提高咱们厦门卫生队伍的整体形象,你说是吧 ” 这些毫无官腔的言语,暗含着杨叔禹对医改的思考。医改之路时至今日已驶入“深水区”,如何改,重点在哪,难点在哪,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广大医务人员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改革,不单医生要尊重生命,官员更需要尊重生命。 导报记者 李方芳 吴晓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