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余光中回忆与厦门有关两件事 自认“乡愁”不再

余光中回忆与厦门有关的两件事 自认“乡愁”不再
  昨天清晨5点,86岁的余光中起床搭飞机,到厦门后立即接待了三批人。因为身体欠佳,也因为太忙,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来厦门。此次来厦,是为厦门市作家协会、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双年会暨华文文学论坛”作主题演讲。

  昨晚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余光中说起与厦门有关的两件事:一件是七八年前,他到鼓浪屿诗人舒婷家中做客,舒婷请他吃地瓜稀饭;另一件事,是他的第一首诗写于南京,却是在厦门投稿的。当时厦门的两份报纸现在都没有了,其中一份是《江声报》。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龚小莞)

  自认“乡愁”不再 写了很多环保诗,最近又要出书了

  谈及余光中,《乡愁》是绕不开的话题。余光中说,他22岁去了台湾,而写《乡愁》时已经43岁了。“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但是这种感情在内心已经蕴藏20多年了。直到1992年我才回到大陆。所以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很苦闷的。不过,这首诗本身倒不是那么悲壮,只是带一点哀愁。”余光中指出,大陆这边很多人朗诵《乡愁》都曲解了他的意思,那首诗的意象和词语其实都是童谣式的,但是一些人朗诵得很高亢,甚至很凄厉,一副痛苦、挣扎的样子。

  时至今日,余光中仍被称为“乡愁诗人”。对此他说:“我1992年到现在,已经回大陆五六十次,不是那种乡愁了。这22年所写的是回乡体验了。不要以为我发神经,从小到大就是乡愁。”余光中还写了很多关于环保的诗,为濒临绝种的鸟类或者植物发声。在他看来,爱整个人类、整个地区是更重要的精神价值。

  余光中笔力不减,最近要出一本散文集和一本诗集,散文集是《知音与粉丝》。诗集中包含三首长诗,每一首都有三四百行。一首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而创作,一首写龙门石窟的佛像,还有一首是《秭归祭屈原》。

  自称“漏网之鱼” 不上网并不影响自己写作

  余光中没用过手机,也不上网,自称“漏网之鱼”。“我现在唯一能驾驭的现代机器就是汽车。”他还自己开车,有朋友到台湾,都亲自开车带他们去玩。与外地朋友联系用书信,也会打打固定电话。“我不是故意要和网络隔绝,只是年纪大了,新事物一时没有跟上。后来觉得我不上网,也没有手机,日子已经过得很辛苦了,如果再加上这些东西,徒乱心意。所以人家说网上讲你怎么样,我说这我就管不了了。”余光中表示,不上网并不影响自己写作。

  余光中乐于同年轻人交流,他流传了几十年的诗作,仍被不少年轻粉丝视为研读珍宝。他寄语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积累时期,要好好成立自己的资料库。每个作家的居住地是他们对人生最深的接触,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最大资料库。“莫言的山东高密县是他的资料库,他对人生的接触就是那个地区。就像张爱玲最大的本钱是上海,没有上海就没有张爱玲。没有台北就没有白先勇,没有西安就没有贾平凹。”

  他也鼓励年轻人多阅读,看不同的书。“一本书代表一个思想,阅读就是不断交朋友,跟古人、外国人还有当代最好的头脑交朋友。不必出门找,这些人都在图书馆里。”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