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市区打造文化步行街 呵护老泉州,西街限行可好 市区西街保存着泉州古城最质朴的模样,极具历史价值,如何更好地对其保护与开发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陈起拓 摄) 泉州晚报讯 (记者 殷斯麒)走进市区西街,你总能见识古城最质朴的模样,这是老泉州的缩影。而不容忽视的是,这条极具历史价值的古街正面临着无法承载的现代交通压力,人流、车流、流动商铺汇集在这条原本就狭窄的老街上,一条老街逐渐成了“堵街”。在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为此献计献策。 西街现状 交通拥挤 制约旅游业发展 西街自中山路至新华路,是古城东西走向的一条交通干道,保持着传统城市鱼骨状的街道坊巷布局,道路宽度为12米,支巷宽度大部分在6米以下,线形曲折,汽车无法通行。而西街周边居民密集、景点众多、商业发达、人车流量大,常常面临人车混行、交通拥挤的局面。目前周边的中山中路禁止机动车通行,花巷由于宽度不够、占道经营等原因,机动车只允许自东往西单向通行。爱国路是“断头路”,无法通行至新华路,整个西街周边无法形成交通的微循环。 近年来,我市启动了以西街片区改造为核心的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泉州人的西街情怀再度开启。每月农历廿六的开元寺勤佛日,西街总是人山人海,而泉州开元寺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游客成倍增长也给西街带来了极旺的人气。交通压力的日益凸显,已严重制约了西街旅游业的发展。 两会话题 限制机动车打造文化步行街 如何缓解西街面临的交通压力,更好地保护与开发这条蕴含珍贵历史记忆的老街 市人大代表黄阳春建议,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限制机动车进入,借鉴中山路限行模式,采取禁止机动车通行,只允许公交车、电动摩托车、非机动车通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或实行高峰期禁止机动车通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市政协委员董玉雄在提案中也提到,可采用单车道限行模式,只允许公交车双向行驶,其他车辆单向行驶或绕行,绕行车辆可改行新华北路、城北路等周边线路。减少车辆对西街造成的拥挤以及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道路的碾压、旧房的震动等。 对西街未来发展方向,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市政协委员上官春安在提案中提到,目前西街除了零散地保存了泉州居民祖祖辈辈相传的风味小吃、传统手艺等“老文化”,也吸引了众多的文艺青年前来聚集创业,并逐渐涌现出以“美好生活造物社”为代表的创意休闲业态等“新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背包族、自助游游客前来。建议可将西街及其周边片区命名为“泉州·西街记忆”历史文创街区,将西街东段改造为“泉州老西街”步行街区,充分彰显深厚文化底蕴;把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和新门街文化旅游街区等整合成“泉州·西街记忆”文创街区品牌。市政协委员董玉雄也表示,可将西街打造成古街步行游览区,结合车辆限行,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并且保留小店、古巷、民居、宗教、民俗原生态的场景,让步行成为寻找西街古早味、体验市井生活的一种旅游方式。 市民热议 限行应通盘考虑整体提升 市民李先生:西街应该限行,这是泉州一条很有历史价值的特色古街区,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片慢生活区,我觉得西街不应该承载这些交通压力,而应当是一座古老而安静的乐园。 市民黄伟超:赞成限行,西街应该打造成泉州会客厅,成为展示老泉州的文化符号,支持西街变成步行街。最好对西街进行整体规划提升,让人在踱步中感受泉州传统建筑风格及小吃特色等,让市民和游客体验慢生活。 公务员朱光耀:限行的前提是要做到整体改造,要充分考虑到西街交通规划和周边商圈的停车问题,如果没有做好配套提升,会造成西街外围拥堵的新问题。 银行职员蔡先生:我认为可以分时段限行,如果全时段限行确实带来交通不便,可以分时段限行,比如在高峰期限行或者周末限行,平衡一下。 在西街经营客栈的吴先生:如果要将西街打造成为步行街,那就要对目前的商业业态进行整体提升规划,周边配套设施也要相应完善,否则无法吸引人流。对于商户来说限行短期是受影响的,但是如果能提升整体业态,长期还是能吸引顾客的。所以限行需要通盘考虑、整体提升。 西街住户蔡先生:不建议限行,西街本来就没有停车场,如果限行的话居民生活会很不方便,进出都有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骑电动车的老年人。 链接 全国限行的文化街区 福州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一直以来限制机动车通行,以步行为主。 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宽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皖南屯溪老街:老街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全长1272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游客步行其中可感受徽派建筑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