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垂钓、赏景,再吃一顿正宗的农家饭,短途休闲的乡村游已是不少市民暂别压力、假日休闲的首选。眼下,充满田园风情的乡村游,在旅游市场风头正劲。 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产品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高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游对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为此,我市稍具备发展潜质的乡村都热情高涨,一哄而上。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规划,亦没有进行必要的市场分析和定位,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我市的乡村游在经过高速成长期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暴露出低层次商业化开发、经营模式单一、产品过于雷同等诸多问题。 发展乡村游的确离不开“农”字,但也不能抱着这个老本不放。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立足现有资源,开发特色主题,打造精品项目,才能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品牌,提高景点的可游性。否则久而久之,必将难以为继。 就拿延平区来说,各乡镇个性鲜明的资源禀赋,令当地的乡村游发展脉络愈加清晰。塔前镇境内有七座千米高山,其中金凤山更是延平之巅,适合开发户外登山项目。都说“太平鱼鲜”,太平镇的渔文化还在央视的记录片里露过脸。南山镇是千年古镇、先哲故里,有以闽学先驱、北宋理学家游酢“程门立雪”典故为代表的游酢文化,有南山拓基者、唐朝吴卓“两让汀州、陷德耕读”的至德文化,有省委驻地旧址、“闽江地下航线”等革命景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还有历史悠久的地方节日与民俗文化,如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坝“神鼓与合和二仙”、凤池“程门立雪”典故,芹山、折竹等村“正月初六”,集镇四村“正月初十”、“二月二十八”等特色节日,以及高脚戏、迎人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娱活动,摆一桌“文化盛宴”想来不是什么难事。 如何打破同质化壁垒,避免单一化恶性竞争,突出地方特色,是乡村旅游寻求突破、实现升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异化产品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之所在,主管部门应放眼于长远,保护好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有序利用、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乡镇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能捧回国家级生态乡镇这面“金字招牌”,巨口乡的生态之美可想而知。该乡与省内知名高校或协会联合创建了各类创作实践基地,已接待多批次院校画家、学生进行写生创作。樟湖镇的文化底蕴醇厚,集镇的蛇文化和齐天大圣文化久负盛名。延平区岭炳洋畲族新村有支畲族歌手业余演唱队,于2010年“三月三”成功举办了首届村“畲歌会”,岭炳洋歌曲也于当年被我省列为非物质遗产。 如今,延平区水南街道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契机将整个村寨规划为畲家风情服务、畲族文化体验、田园生态观光和素质拓展活动等四个功能区,拟建设19个项目进行开发。 2015年的公休假安排已经“出炉”,送走了元旦春节,还有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四个小长假。商机自然是不少,关键还要看我们怎样去挖掘。 (朱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