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电影里的情节线,完全是靠偶然铸就。 其实,在高中阶段,基本属于无故事系列。常言道:校园无故事嘛。因为校园里更多的是积淀一种情感与记忆,它是故事的前因,往往在回忆里才可能凸显校园情节的存在。 在《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我想,一是支开了父母。本身高中生,都受到父母的监护,看看高考时,门口列阵陪考的父母就可以知道高中生是否具有独立的支配自己时间的地位。所以,《悲伤逆流成河》里,易遥的家里,只有母亲,而父亲不知所踪,而母亲对女儿的态度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电影里也想表现一下深层的母爱,但突兀到一个“毛巾”的真相改变母亲的世界观,也未免处理得太过于简单了吧。二是支开了老师。在影片里,老师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且是以讽刺的角度存在的,学生之间的那种内部冲突,几乎看不到任何校方的介入。三是依靠编导的凑合。每当易遥出现情绪波动,陷入低谷,顾森西就像神一样,突然出现在面前,在人潮汹涌的医院,在捞书包的水边,在大上海的过街天桥,顾森西是电影里的一个自由人,随时随地地出现在易遥身边。这种依靠编导的拉朗配的手段,硬性地将两个人物拉扯到一起,一点逻辑没有,有意思吗?适当一点的巧合还是可以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这种手段,建构起电影里的故事主线,那么,这样的经过多次过滤过的概率已经低微到彗星撞上地球的程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