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是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子洲县境内淮宁河流域的裴家湾等乡镇一带,习惯被称为南川,也叫重耳川,多少年来当地百姓一直有做“子推馍”的习俗,这与晋文公重耳及随行大臣介子推有着重要关系。
好看的面花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相传晋献公当政期间,宠爱妃子骊姬,使得年过40的次子重耳外出逃命。而介子推追随重耳流亡国外。在秦国的帮助下,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重赏随从。介子推却推辞了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但节前蒸“子推馍”的习俗,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流传至今。
子推馍图片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如今在榆林城区,偶尔也能看到有少数老年人手里拿着几串面花在街上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