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小男孩捐献器官 捐献者纪念碑前,哀婉的哭声让在场的所有人心都酸了。2014年7月30日,年仅七岁的李佳鑫毫无征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让深爱着他的父母至今未从悲伤中走出来。 一年前的7月25日,小佳鑫突发脑溢血,辗转多家医院,医生竭尽全力仍回天乏术,孩子还是走了。“爸爸,我头有点晕,想睡一会儿,你们不用担心。”这是小佳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小佳鑫是泉州安溪人,是厦门器官捐献者中年纪较小的。“他是家族里所有的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但从小就很懂事,我们在忙时他都会自己照顾自己,在学校成绩也不错,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小佳鑫的父亲李连勇回忆起孩子满是自豪。 意外来得那么让人措手不及,但在医生宣布孩子抢救无效时,悲痛中的李连勇做出决定,把孩子的器官捐献出来。“我们的孩子走了,但把器官捐献出来,也许其他的孩子就不会走。”想着孩子的器官能让几位需要帮助的人获得重生,李连勇说,就像小佳鑫在这个世界上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大体老师”遗愿 我们代他完成 “每当春晖吐露新芽,每当繁花绽放欢颜,都一定是你们的灵魂,看着这大好人间,在会心微笑吧。”这是厦大医学院学生郭以晴对捐献者最深的感激和最美好的祝福。 “第一次上解剖课时,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解剖台,‘啊,还是个孩子呢。’”郭以晴和她的同学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位小小的“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久久无法平静。“您的勇敢,您的执着,您的释怀,是从何而来呢 ”在郭以晴的心里,遗体捐献者,都是伟人。 作为医学院的一名学生,郭以晴与“大体老师”结缘于大三时,他们正式开始上解剖课。 “一开始,我有点害怕,毕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老师先让我们看他们之前解剖好的,并告诉我们,这些遗体是来之不易的。他们都是生前自愿捐献的,自愿为我们医学做贡献,医学院也是费了很大努力才争取到的。”郭以晴告诉记者,“第一次接触时,我紧张了,只因为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珍惜他们。” 郭以晴说,虽然一周只上一节解剖课,但医学院的学生们每天晚上都要花三四个小时看书学习,课余时间也都要去解剖室,将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大体老师’的遗愿,代替他们完成为医学的进步做贡献的心愿吧。” 他们不曾离去 昨日8时许,直逼30℃的高温,让这个清明时节多了一丝燥热。仪式还未正式开始,就有许多家属、志愿者来到了纪念园。纪念园的主题雕塑是一棵常青的“生命之树”,在雕塑的背后,是一块纪念碑,上面一一刻上了已完成捐献的志愿者姓名。 在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之际,把自己完全地捐献出来,或挽救他人,或供科研,对他们,我只有无言的敬佩。无论是对接受捐赠者,或是对他们的亲人,甚至是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他们,始终都不曾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