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出台26份配套政策文件 厦门医改取得五大成效

【成效二】

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将岛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合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数增加近60%;创新门诊统筹支付政策,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将乡村医生纳入养老保险,为从业30年以上的退岗村医发放生活补助

2011年,厦门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将岛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合并,回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改革后,厦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数增加近60%,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诊疗人次同比增长43.6%,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5.5%。

为缓解大医院看病拥挤现象,厦门制定了差别化医保报销政策,对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确定不同的报销比例,同时创新门诊统筹支付政策,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并且,厦门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520种基药品种基础上,还使用省增补药品148种和市级临时用药品种目录91种,并根据厦门实际情况对市级临时用药进行适当调整,基本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需求。

厦门还专门针对乡村医生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将其纳入养老保险,对从业30年以上的退岗村医,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从2012年起,厦门给予乡村医生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给予乡村医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平均每人每年约9000元。

【成效三】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

率先取消药品加成,推进重大医疗项目建设,预计新增病床数3000张以上;在公立医院试点实行管理体制创新;对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

在过去的五年中,厦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开展便民惠民举措,并在全国、全省率先取消药品加成,不断加大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力度,相继启动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中山医院内科大楼、市第二医院三期扩建、海沧医院二期、厦门市儿童医院等重大医疗项目建设,可新增病床数3000张以上。

同时,厦门还在新设立的海沧医院、儿童医院等公立医院试点实行管理体制创新,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投资,委托管理。对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允许医院自主决定采取编内或编外方式用人,赋予公立医院较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有效调动医疗技术人员积极性。

【成效四】

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

支持社会资本在厦门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紧缺医疗资源的方向,推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对口帮扶解决民办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

厦门出台政策加大对社会办医的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社会办医规划引领,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在厦门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紧缺医疗资源的方向,积极推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对口帮扶解决民办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

截至2013年,厦门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712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58.3%。由厦门建发集团设立的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投资的厦门弘爱医院项目于2014年启动建设,规划床位1380张,将建成大型非营利性三甲综合医院;由台湾人寿投资的龙邦国际妇产医院项目于2014年顺利完成土地出让,这是厦门设立的首家台资独资医院项目,将建成500张床位的高端妇产医院;厦门新开元医院(1000床)等重大社会办医项目加快推进建设。

【成效五】

多措并举提升医疗水平

将卫生人才引进列入“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厦门市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运营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项目正式落地,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扶持力度

厦门将卫生人才引进列入“海纳百川”人才计划,2009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卫生高级人才135人。全市6家三甲医院通过“双主任制”方式共引进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22名。创设“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中心)”,12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澳大利亚、新加坡医学院院士受聘担任厦门医学院士中心首批特聘导师。

为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厦门市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运营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项目正式落地,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全面托管的厦门市儿童医院于2014年6月1日正式开诊。推动翔安医院成为厦门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进一步加强厦门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提升厦门大学医学院整体实力。推动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升本,加快医高专集美校区建设。

同时,厦门还重点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扶持力度,目前全市已有17个国家级临床/中医重点专科、传染病研究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以及14个省级重点专科,市心脏中心实现独立运行。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