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薰南楼”建造历时至少22年

原标题:“薰南楼”建造历时至少22年

 

壮观气派的“薰南楼”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位于平和坂仔镇东风村(以前叫铜壶村)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薰南楼”又何曾不是如此。通过解读“薰南楼”楼门上的石刻文字信息,走访“薰南楼”林氏后人,佐以查考铜壶(薰南楼)林氏族谱,“薰南楼”建造历时至少在22年以上,是林瑞芝父子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建成的。

“薰南楼”俗称“顶新楼”,原楼为三层,二十世纪50年代为防范台风等自然灾害,将第三层陆续拆除,现存为两层单元式的圆形土楼。总建筑面积2675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圆楼外径66米,夯土楼墙周长207米,现高6.9米,墙根厚1.6米,楼墙厚约1米。楼内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分割成12个扇形单元,前后二进,其中除门楼与公厅(祠堂)各占一单元外,还有住房10个单元,每单元均为三间。

“薰南楼”的楼名及楹联乃乾隆年间进士何子祥题写。从“赐进士第吏部观政年姻家弟何子祥顿首拜题”的楹联落款中,不难读出进士何子祥当年为“薰南楼”题写楼名时的官位乃“赐进士第吏部观政”。何子祥,乃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而“观政”为官制名,清代新科进士在正式铨补官职之前,要先至京内衙门观察学习,乾隆年间新科进士到衙门实习政事一般为期三年。可见,新科进士何子祥到“吏部观政”是在其刚中进士的那三年,即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这三年间。如此,基本上可以确定“薰南楼”是在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间筹备、开工建设的。

而“薰南楼”拱门上方的楼名嵌石匾额左上的椭圆形阴文印章“乾隆乙未”(1775年),是为楼名确定镌刻上墙时间,这一时间应该是大楼基本完工进行内外装修的时间。以此推断,“薰南楼”建造历时至少在22年以上。

据“薰南楼”后人林何新、林仲山介绍,在“薰南楼”左边,有一排二层的四合院式的楼房,是当年建设“薰南楼”的指挥部,它先于“薰南楼”而建,此楼历经2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无损,足见建楼的指挥部不可能是临时的工棚,也足见当年楼主人对建楼的长久性有了准备。

说起“薰南楼”主人,据林氏后人世代口口相传,建楼先祖乃林公瑞芝。铜壶(薰南楼)林氏族谱记载,瑞芝公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乃恩贡生,其父林艺公“雍正三年新例恩授农官正八品”。林艺公积聚财富,教子有方,瑞芝公读书考取功名“恩贡生”。乾隆年间铜壶林氏族谱便是瑞芝公主持修撰的,林艺公卒于乾隆五年,其时“薰南楼”尚未开始建造。到了“薰南楼”筹建的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间,瑞芝公正是花甲之年,至乾隆四十年“薰南楼”大体建成时,瑞芝公已达84岁高龄。可见,“薰南楼”的建造,即便当时坂仔铜壶望族林氏富甲一方,也是历经两代人由瑞芝父子共同努力才得以建造完成的。

其实,一座规模宏大的土楼建造历时十几二十年并不奇怪。华安“二宜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造费时12年;永定的“承启楼”,在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康熙四十八年才完工,经历三代人、80多年的努力才建成。而“薰南楼”,虽然规模虽稍逊于这两座土楼,但大门、楼内青冈石等用料极为精致讲究,非上述土楼可比,建造用时二十几年,不足为怪。(赖金才 文 林何新 图)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