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豆瓣评分8.9,奥斯卡最佳影片,漫长的和解之旅

格外注重“政治正确”的奥斯卡,偏爱《绿皮书》这类影片是不言自明的,题材优势自不必多说,单说《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的珠玉在前,就足以说明讨巧的题材是成功的一半。

同是备受关注的同期奥斯卡最佳影片候选人中,《黑色党徒》和《绿皮书》都走了喜剧的路线。相对于憋着愤怒讲故事的前者,后者要温婉、细腻得多,以两个不同世界的角色,润物细无声式的跨种族温情,令观众为之动容。

最终,《绿皮书》胜出,毫无悬念。

《绿皮书》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却能让你观感爆棚的电影。脱胎于套路化的公路电影,但扎实的剧本、细腻的讲述、轻快的节奏、精湛的演技,以无可挑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片的兼具了幽默和感动,成功塑造了丰满立体的角色,把一段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讲得精彩而饱满,更是恰到好处的控制了节奏、填充了细节,称得上好莱坞电影工业精准、成熟的标杆之作。

虽然,没把“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大写加粗的放上,但谁都知道这部片子里说得是谁。艺术加工的戏说也好,有凭有据的演绎也罢,难辨真假的迷惑性,加上民权运动此起彼伏的历史背景,让大多数心存善良的北美观众,选择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这也正中了本片的下怀。

《绿皮书》在特殊的历史维度下,有声有色的塑造出一对性格迥异、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共同经历了不可思议的旅程,让他们从最初的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和影响,最终,获得了对方的尊重,创造了一段不可思议的跨种族友谊佳话。

作为高高在上的雇主,非裔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衣着得体,强烈的自律意识,事事认真的风格,考究高雅的生活,给人死板、蛮横、苛刻的印象,以及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感。

看起来,他是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物,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然而在他内心中,维护一名艺术家的尊严和维护一个黑人的尊严,其实是一个无解的矛盾。

这份不被理解、无法释怀的孤独感,与其说是被大老粗托尼无意中化解,不如说是他自己在内心中的和解。

作为油腔滑调的雇员,意裔白人底层贫民托尼五大三粗、简单直接、不拘小节,多年的街头历练,没受过多少教育,造就了他典型的社会实用主义人格,形成了粗鲁、义气、奔放的性格。

看起来,托尼不像是什么好人,是个痞气十足的狠角色,但从片中可知,他是一个热爱家庭、心疼妻子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兄弟,是一个为生活奔忙、极富人情味的普通人。

他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动,逐渐理解和接受了谢利,获得了内心的救赎。

本片最大的突破,就在于以普通人的视角,理解、承认并接受歧视的不公与愚昧。

种族抗争的追求是平权,但《绿皮书》并没有选择愤怒的高呼“反对歧视”的口号,而是用荒诞却真实的故事,将矛头对准了普通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片中,谢利博士的种种遭遇,看起来是种族歧视,但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却把他当做习惯、传统甚至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第一反应”。与其说反对歧视是一句口号,不如说是根除思想中被桎梏的观念。

时至今日,种族隔离从历史中消失,民权运动也不如当年那般激烈,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对于种族、性别、地域的歧视遗存仍在。就像美国普通百姓会拿隐晦的“种族梗”讲笑话,中国网友也会带着“有色眼镜”拿地域黑开涮。

刻板的印象在撕裂着社会,影响着人们的身心。本片浅尝辄止的以朋友式的友谊代替种族上的和解,但在现实中,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种族印象依然无法撼动,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祸根依然根深蒂固。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