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书我们说到在一战后各国修建的众多要塞防线,它们要么在二战前未能彻底完工,要么是没有达成战略目的,要么是设计稀奇古怪,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说说那些靠谱的不靠谱的要塞防线是什么样子的? 一、齐格菲防线自从法国开始修建马奇诺防线的时候德国人也没有闲下来,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一直担心遭到来自战胜国的瓜分,其中法国成为了主要的防御目标。在20年代末,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联合防御条款,因此德国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个防御法国全面进攻的防线。 最终在1930年的时候,德国国防部计划在西部边境上修建长达630公里,纵深35-100公里的防线,根据计划这条防线上需要有16000个永备工事,共分为60个防区,最初它被称为西部防线,后来改称齐格飞防线。 之后又将永备工事的数量增加到了18000个,并且需要有复杂的地下交通壕和反坦克壕沟,防线修筑计划前前后后经历了多次修改,数次经费分拨,一直持续到1938年时候才开始执行建设计划,然而由于多地同时进行施工计划,因此对资源的需求也非常的巨大。 由于对资源和经费的巨额需求,事实上德国也选择了和他的西部邻居们一样的办法,齐格飞防线也是在一战期间残破的旧防线基础上进行翻修扩建,这条旧防线也就是残破的兴登堡防线了,然而希特勒起初对这件事并不是非常清楚,施工部门宣称这条防线是全新建造的,并且他们将防线的施工工作几乎都承包给了第三方施工工事,弗里茨托特承包了大部分的工程项目。 为了完成施工,弗里茨·托特利用职务之便强制征募了多达50万名劳工进行施工工作,物资和人力运输由德国铁路公司负责,这个构思是德国早期铁路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者。 事实上施工的条件非常的糟糕,工程经营者无法提供足够的重型施工设备,甚至作为重工业大国的德国,竟然大量钢材不可思议的依靠进口,而工人们必须用最原始落后的办法来组装各种超重型装甲板,许多工人选择了逃离岗位,那些坚持施工的获得了西部防线勋章的奖励。 事实上一直到了1939年的时候,防线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大量的防御工事设计不合理,甚至一些工事的修建完全是工人们在缺乏足够的材料情况下的即兴发挥,幸运的是法国人并没有履行他们在38年放的狠话,既然法军没有越过边境发动大规模攻击,那么防线就还可以抓紧施工,小小不言的骚扰侦查那都不叫个事。 在法国战役期间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的法军发动了进攻,但是并没有对防线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法国战役结束后,防线施工又面临了另一个问题,德军国防部门又计划修建新的防线,因此原计划用于齐格飞防线的施工材料和设备又有一部分被抽调走了。 在1941年冬季进攻苏联受阻以后德军统帅部门又策划了修筑东部防线的计划,这同样需要从齐格飞防线上抽调一部分物资设备。而随着战局的焦灼,盟军反攻的阴云密布,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大量防线修筑工作。 其中就包括了齐格飞防线,在见到大量尚未完成的工事和仍然在服役的那些让他很熟悉的老旧碉堡时希特勒大发雷霆,他认为施工部门欺骗了他,施工主管们被他怀疑拖拖拉拉,使用大量廉价材料骗取经费,于是在希特勒的亲自命令下征发劳工对继续完善防线,甚至很多未成年人也被他强制拉去参加施工。 最终防线还是赶在1944年盟军反攻前夕勉强算是交付了,防线上修筑了大量的小型碉堡,这些碉堡墙壁不低于50厘米,且保护顶很厚,它们可以为士兵们提供相对充足的防御。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10型地堡,这些地堡的保护顶更加的厚,同时采用了下沉式设计,可以容纳大约一个班的兵力,装备有机枪和机炮,它们形成了防线上的支点。 然后是要塞,理论上这些要塞使用大口径火炮,同时墙壁厚度将达到3.5米,它们更加的坚固,可以阻挡敌军的进攻并为防线各处提供火力支援,事实上这些要塞大部分装备的火炮口径至多也就只有75毫米到128毫米,甚至有一些仍然在使用敲门砖。 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防御需求,于是德国又生产了一种“共享碉堡”这种碉堡是金属制造的,在需要转移时它们可以装在专用的拖车上使用马匹来拖拽。 在1944年的8月齐格飞防线终于要直面进攻了,盟军出动了多达12万人发动进攻,而德军也拼死的守卫这里,直到盟军付出了近14万人的伤亡(大部分负伤)才将德军赶出防线。 二、大西洋壁垒大西洋壁垒是纳粹德国在1939年期间构思并在1942年建造的防御工事,因为在法国战役后英国曾经多次派遣波兰人对德国占领的法国和丹麦以及挪威地区进行侦查,目的皆在防御盟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反攻。 根据德国的宣传称大西洋壁垒将从挪威一直延伸到法国和西班牙的边境地区,拥有大约200-250座大型要塞,600座岸基炮垒。根据设计计划这些要塞和炮垒至少要能够抵抗大约1吨重炮弹的攻击,装甲门不得低于30毫米,同时要尽可能的考虑到遭到盟军化学武器袭击的可能。 和齐格飞防线一样,它们同样由第三方施工企业承包,同样是弗里茨·托特一手包办,为此他决定故伎重演征发大量的德国和法国工人,托特取得了工程报价并与所有参与竞标的建筑公司签了合同并列出了支付标准,当然这取决于工人们的国籍而定。 托特计划在法国占领区征发60万工人修筑这些工事,但是实际上参与施工的34家公司加起来一共也只有15万人,在1943年的时候由于人力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问题,施工速度被迫降低了下来,甚至一些工人拒绝参加危险区域的施工,最终托特觉得还是从巴尔干和东欧地区抓奴隶比在法国和德国抓壮丁更有效率。 当然,比起德国的东方防线来说,大西洋防线的守军很多时候都很清闲,他们只需要像度假一样的监管一下施工,然后吃喝玩乐就可以了,总的来说盟军在42年中对德国占领区沿海地区发动的武装侦查并不多,可能最严重的也就是在8月英军发动的迪耶普港口和圣纳泽尔袭击战了。 因此希特勒强调了要加强防御并下发了命令巩固防御工事,在1943年的时候德军又增加了海滩障碍物以防止登陆艇靠岸,同时继续增设海岸炮台。 尽管不断的增加防御工事,希特勒对大西洋防线仍然不放心,在1944年的时候他又派遣了隆美尔元帅指挥防御并抓紧改善防线,隆美尔认为现有的防御工事并不足以抵抗盟军进攻,他在北非作战时期亲眼见证了盟军的进攻是什么样的。 因此在他的命令下德军继续扩大修筑钢筋混凝土夹钢堡垒的力度,新修建的海岸炮也要增加钢筋混凝土保护顶的厚度,这是充分吸取了在东线作战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并且在沿海地区以及滩头铺设水雷和地雷,在相对靠后的地方增加反坦克障碍。 尽管隆美尔元帅拼尽全力改善防线,但是到了1944年防线仍然没有按照预期计划完成施工,德国从39年开始就在到处修筑防线,少的可怜的物资被分成了数分使用。 而在1944年盟军发动霸王行动前一天夜里盟军空军成功摧毁了德军部署在法国沿海地区的雷达,苦心经营但尚未完成的防线并未达成阻挡盟军登陆的战略计划。 三、捷克斯洛伐克防线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时候,面对着德国和波兰的领土争端威胁,捷克斯洛伐克也迅速展开了自己的防御几乎,当然当时的军事防御主要还是依靠要塞防线为主,因此捷克斯洛伐克也就将修建防线提上了议程。 在1936年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的工程师们就参考了法国正在修建的马其诺防线,因为他们迅速改变了设计思路,但是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和工业水平,设计师们对设计做了一些简化处理,根据设计计划在1941年时期在边境地区修建至少264座小型要塞和10014座碉堡,它们至少要能承受重武器的攻击并且充分考虑到隐蔽性,因此防线上的支点需要进行充分的伪装设计。 设计之初的时候国防部门充分考虑了可能来自波兰的威胁,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规模并不够庞大,因此他们无法将自己像铁桶一样围起来,于是1938年防御计划又做了一些修改,尚未完成施工的斯洛伐克北部地区被迫拖延,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认为来自德国和匈牙利的威胁更大,因此防御重心向西北和南部转移。 然而即使在拖延了斯洛伐克地区的施工以后,国防部门还是发现如果以捷克斯洛伐克自身的能力来完成防线的修筑可能要等到50年才有可能完成,因此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自己的重工业体系,但是他们还是向德国和法国订购了大批的重武器用于防御工事中,这也引起了德国人的兴趣。 从1938年开始,德军就不断的对捷克斯洛伐克一些无人看守的永备工事的进行测试,他们测试获得了了从步枪到火炮,从手榴弹到炸药包等各种武器对捷克斯洛伐克工事的破坏数据,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断的训练部队进攻永备工事的能力。 尽管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御工事设计同样存在一系列的设计缺陷,但是测试中德军还是认可了捷克斯洛伐克工事的性能——当然,这里没有半个捷克士兵防守,而这时候慕尼黑会议还没开呢。当他们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大量的工事被拆除转移到德国用于修建德国自己的防线。 结语即使是德国也在面对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各个防线上都缺乏足够的人力和资源,防线的修建一直拖拖拉拉没完没了,而捷克斯洛伐克的防线上竟然还有无人看守的永备工事,以至于能让德军测试攻击伤害和演练进攻,实在是匪夷所思。 参考文献: 《希特勒的要塞》 《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捷克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