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华人慈善家”蔡金钟先生辞世 致力增进中菲交往

蔡金钟捐建的学校

情系桑梓 为家乡修桥办学校

明日,蔡金钟出殡仪式将在菲律宾举行。受柴塔村村民委托,该村侨委会主任蔡志清已抵达菲律宾,带去乡亲们对蔡金钟的哀思。

“村里人都知道他啊,他是我们村里的‘老番客’,为村里做了很多建设。”柴塔村慧昭桥附近,4位女士正在洗衣,提起蔡金钟去世的消息,她们表示惋惜。

曾在菲律宾生活20多年、和蔡金钟颇有联系的苏太平介绍说,1966年,阔别家乡30多年的蔡金钟辗转澳门、拱北等地回到了家乡。当他看到村里人出入所倚赖的一座木桥,每逢下雨河水暴涨就会被冲走,村民就要一遍遍地重修,“他很难过,当即拿出了1万多元来修石桥,并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为‘慧昭桥’,当时1万多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呀!”

“老年人爱戴蔡金钟,年轻人也一样爱戴他。”苏志强是柴塔村村委会主任,出生于1973年。他说,他念书的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念书却是不用钱的。原来,早在1982年,蔡金钟就联合乡贤创立了“柴塔村教育基金会”。自从基金会成立以来,村里就没有一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我们村拥有晋江最早的村级图书馆,那里的书是蔡金钟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收集来的。”

此外,蔡金钟还联合几位乡贤重建了柴塔小学(后改为雁塔小学,现为雁塔外来工子弟学校),并修通了一条通向泉州市区的长约2公里的柴塔村大道,还以母亲的名义,在村里修建了一座慧昭楼作为柴塔卫生所之用。67岁的蔡贵如是柴塔卫生所的乡医,“蔡金钟每次回来,都会来卫生所走走看看。”

蔡金钟在世时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再多的钱,不如把海内外的农业科技知识带给农民,更有用,更长久。”20世纪70年代,蔡金钟再次回到家乡,给柴塔村村民带来了龙眼树苗和从台湾引进的花生、水稻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当时周边的村民很羡慕我们,他们都是靠种地瓜、花生为生,而我们柴塔有龙眼,当时价格又比较高,真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柴塔村老村主任卢少林说。

《侨乡科技报》的记者李彩红曾多次在工作中接触过蔡金钟。据她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蔡金钟看到侨乡的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就决定协助当地科技部门创办科技报。在他的倡导和资助下,1983年泉州《侨乡科技报》终于诞生。多年来,该报在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发展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