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画家Vasily Vereshchagin 1890年的作品,描绘1857印度民族起义中的“炮决” 关于上面这幅画,壹读君(yiduiread)还有一个故事要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年轻的时候在日本留学,准备办一本叫《新生》的杂志,鲁迅就很喜欢这幅画,觉得非常震撼,想用在杂志上。不过《新生》还没有出版就夭折了。 中国近代史上的“炮决” 到了中国,有类似待遇的人物是太平天国洪秀全。1864年,清朝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大本营天京(今南京),掘开天王洪秀全的坟墓,将尸体扛到曾国藩面前当面验看。 曾国藩下达了最严厉的惩处方式:“戮尸,举烈火而焚之!”洪秀全的尸体被拖了出来,被刀斧剁得粉碎。曾国藩又命人把肉泥拌进火药,装入炮弹,然后接连发射出去,焚尸扬灰——就是死了,也要让洪秀全灰飞烟灭,阴魂无归。 “炮决”还曾被国民党军队所用,处决被俘的红军。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后,红9军与兄弟部队一起与长期盘踞在黄河以西的国民党马家军展开了浴血拼杀。1937年3月,部队在马家军围追堵截下,最后全军覆没。据说红9军军长孙玉清被放在炮口上,打得粉身碎骨。历史学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提到了这个残忍的细节,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确实发生过。 “炮决”的效果怎么样 执行的效果怎么样呢 这种方法容易误伤他人。1857年发生在印度的由英国殖民者实施的一次大型“炮决”行动中,本来是要求在大炮里上空包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把杀伤力更大的炮弹装进了炮膛,于是没有把握好距离的前排围观群众被误伤,严重到不得不截肢保命,而一些士兵因为没有在开炮后及时撤退被飞炸起来的尸骨碎片打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