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下落方向相同、雨量平均的雨中,经过相同的路程,是跑步淋到的雨多还是走路淋到的雨多。”这个是《Discovery》的一起节目得出的结论,但是最终是被《蜗居》的小贝发扬光大,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当时《Discovery》的一起节目叫做流言终结者然后做了一个试验,节目里两个人带上吸水海绵,模拟的雨水通过跑步和走路同样走了一段路程,然后在终点挤出水量,然后就以此来判断到底是跑步淋雨多还是走路淋的雨多。最后发现跑步的人的海绵比走路的人多挤出了18克的水出来了,所以节目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了,同样的路程速度快的要比速度慢的淋雨多。 首先要肯定的是用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某一次的实验并不能代表全部,而且还要满足各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也是网友的总结。 1、如何保证两次过程中人造雨量的大小是一致的 2、如何保证淋到的雨水确实都被海绵吸收了 3、如何保证海绵里的水确实都被挤出了 4、如何保证18克的微量差距不是误差 5、这个试验有没有可重复性 上面就是网友们总结的问题,显然当期的节目并没有完全的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就此作出一个结论是否就合适,而且很多地方引用了Discovery的结论,如同我们开头看到的图片一样,《流言终结者》忽然成了流言制造者。 当让网上有个极端的假设,如果有一段路程为30米,一残疾人以极慢的0.5m/s速度前进,需要1分钟到达目的地;另一个人以5m/s的速度跑步,则只需要6秒即可到达终点。在一般的中雨条件下,残疾人走完了这段路程基本上是全身湿透了,而跑步者则身上只有星星点点的雨水。这个极端的例子虽然不合适,但是显然符合了Discovery的逻辑,那么是否就能证明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淋雨少呢 那么我们来假设一下,就算第一个实验是对的,那么这个实验就会有两个情况。第一种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淋雨多,第二种就是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淋雨少。那么显然问题就出现在速度快和速度慢的速度差,肯定有个速度差是它的阀值呢,就是在一定速度差的时候速度快和速度慢淋雨是一样的。 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阀值F,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当速度差大于F,则走路者淋雨多;当速度差小于F,则跑步者淋雨多;因此当跑步者与走路者的速度恰好相差m时,他们淋到的雨量是相等的。
再来假设跑步速度与走路速度有一个速度X,跑步与X的速度差肯定小于阀值,X和走路的速度差也小于阀值,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淋雨量 X<跑步,走路 当然上面的推断是不严谨的,网上也有认为它隐含地假设了淋雨量和速度有线性关系,但实际上完全可能更复杂,因此只是说明了极端情况。 再来分析实际的淋雨情况,说“淋雨”,其实包含了两部分:一是身体的正上方淋到的雨水和身体的侧面因雨水的方向性淋到的雨水;而是身体在前进过程中撞到的雨水。 在一个均匀降水的空间中,我们可以想象:每有一滴雨水落到地面,同时就有一滴雨水从空中产生,因此在任意一个空间中的总雨量一直是相等的,我们大可以把一个空间中的雨视为平均分布的悬浮的水滴。当一个人在雨中前进时,他的身体会经过的、撞击到的空间体积大小是确定的,与他的速度无关,由于可以把空间中的水视为恒量,因此他所“碰到”的雨水就是一个定值,与他的速度无关。他以光速前进或者以蜗牛速度前进,上述第二部分所“淋”到的雨量是一定的。 因此,速度快慢只影响第一部分的雨量。很显然,在雨中呆的时间越长,则头顶和侧面淋到的雨就越多,即“速度越慢,头顶和侧面淋到的雨越多”。 而总淋雨量,是两部分的淋雨量之和,鉴于第二部分是固定量,而第一部分与速度成反比,那么总淋雨量当然也与速度负相关了。即:路程确定的情况下,速度越快,淋到的雨越少;速度越慢,淋到的雨越多。 栗子老师以为:小贝说的那话其实是为了把妹,显示没有太去想他的正确性,说白点就是装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