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武夷山:保护“双生态” 迈入新常态

作为武夷山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万里茶道”起点下梅,目前已完成雕塑、广场、旅游线路等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4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市长峰会,全年接待游客73000多人次。图为“万里茶道”中蒙俄各沿线城市代表在下梅主题雕塑广场前手牵手相约共同发展。(丁李青 摄)

严格生态保护, 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直以来,武夷山市紧紧扭住生态这个牛鼻子,无论是自然生态的保护,还是文化生态的保护开发,一切以保护生态为衡量标准,让良好的生态成为武夷山永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在自然生态保护上,大力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区域竞争新优势。深入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规范采伐审批管理。探索创新生态管护机制,建立2000万元的市级生态保护基金,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租赁、收储试点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0.4%,生态公益林比例在全国县级市中保持第一。严厉整治破坏生态行为,去年以来,整治违规开垦茶山2.88万亩,关停非法采砂场6家。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严把新引进项目关口,加强企业污水、废气和烟尘等排放监测管理。加大环境质量监测,一季度空气质量在全省14个纳入排名的县级市中位列第一。

在文化生态保护上,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一方面全力对现有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收集、归档和活态传承,如对朱子文化、万里茶道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活动来推动对文化的保护力度,建设相关硬件保护设施,规范旅游线路,增强品牌影响力,从而保护好文化生态。同时,深度挖掘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实施武夷宫提升改造项目,全面开展余庆桥、文庙(崇圣祠、明伦堂)、朱子社仓等文物修缮工程。继续跟踪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工作,开展非遗传承人评选,出台武夷山市专利资助和奖励管理办法。

总投资2.3亿元,占地1.7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380人的武夷水秀,是武夷山新的夜间文化旅游项目。自5月10日开演以来,已成功演出44场,接待观众6万多人次,门票收入490多万元。(衷柏夷 摄)

为推进文旅融合,武夷山市策划、建设一批凸显武夷山水、茶道、朱子、柳永、闽越、红色等文化的旅游产品。继2014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今年又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朱子文化品牌,已开展朱子文化活态传承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两讲“武夷书院讲坛”,共邀请两岸四位高层次专家主讲。并积极筹办纪念朱熹诞辰885周年暨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活动,推进五夫镇十项保护建设和实施“五大工程”。为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实、更活、更新,武夷山在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实施乡村旅游行动计划,结合村情乡情挖掘乡村文化,举办节庆活动,推出“民俗游”、“农家游”、“休闲游”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容量,完善文化生态。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