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个孩童蹲在空地上,围成一个圈比划着,时不时传出手掌拍地声,以及孩子们的唏嘘声、欢呼声。生于70年代的陈开源说,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在路上常见的景象。在当时,“拍洋画”是孩子们最迷恋的游戏之一。 “以前的孩子几乎人手一捆洋画,随身带着,伙伴们一碰头,就会拍起洋画。”陈开源说,洋画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那个年代“缺少色彩”,孩子们的课本鲜有彩色图案,而洋画上印着彩色图案,看起来很精美。洋画上的图案早期是西游记、水浒传等名着里的人物,到了后期有变形金刚、圣斗士、黑猫警长等动画片角色,深具观赏和收藏价值。那时的孩子都爱收藏洋画,还常常比拼攒洋画,谁攒的多,谁就受到崇拜。 陈开源说,想要洋画攒得多,有两种方法,一是“买”,家里有闲钱的孩子,会买整版的洋画,拿回用剪子剪下来玩;另一种是“赢”,要想办法比拼拍洋画,把别人手里的洋画赢到手。拍洋画的玩法很简单,两个人或者更多人,每人拿出一张画片,通过猜拳规定比拼顺序,然后放到地上,每个人依次用巴掌去拍,若有人把洋画拍翻了,那他就可以把这张洋画收入囊中。拍技高的孩子,几个回合下来,手中的洋画就有一叠。技术不好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的洋画被人赢走。 “跟几个要好的伙伴拍洋画,能玩上一个上午。”陈开源说,手在地上拍呀扇啊,尘土飞扬,玩得投入时,有的孩子会把脏手往脸上一抹,就成了个花脸,但他们却丝毫不减热情。但话又说回来,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比较贫困,孩子们也只能因地制宜,自产自造一些不太花钱的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