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是气温类节气。“它的到来,意味夏季高温天气即将开始。那么在小暑这个节气里都有哪些习俗呢?
小暑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热气候,同时表示对最早一轮谷物收获的感恩,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品尝最新收获的粮食,并举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仪式,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 小暑习俗 食新习俗 古时‘小暑’节气有‘食新’的习俗,人们还会将最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等吃食,献给祖先。“食新”,即吃新米、喝新酒。这一点,客家人尤甚。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由于许多平原良地被土著或早先来到的居民占领,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区开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较艰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充饥,或以茨粟杂粮作为主食,要想吃顿干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后,晚辈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自宋朝末年时起,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举行祭祀仪式 据说,有些地方有祭祀五谷大神的习惯,用意与祭天、祭地相同,只不过祭祀对象发生改变而已。 出嫁姑娘回娘家探亲 老北京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在‘小暑’这天,已出嫁的姑娘要带着孩子回娘家探亲,外婆则要在孩子的脑门上按个红印,以示辟邪。 吃面吃肉消暑排毒 “热在三伏”,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气候炎热起来。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意指天气太热了,人变得散漫,连三餐都懒得准备。于是,人们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 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说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唱:“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此外,“小暑黄鳝赛人参”,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就是因为常吃鳝鱼的缘故。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上,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药就是鳝鱼。鳝鱼味鲜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细又嫩,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