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体育公司商业模式熟字当家:没有产品,靠关系能有未来吗?

不少体育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以关系为前提的,然后围绕关系推出一些“产品”,自然这些产品很难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以及用户认可,而在体育行业被彻底市场化之后,这些公司将会遇到“灭顶之灾”。

体育公司商业模式熟字当家:没有产品,靠关系能有未来吗?

长期以来,体育行业的不少公司问及其核心亮点时,他们会说:“我们跟某某熟,跟某某局的谁谁很熟。”基于“熟”,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显然他们的商业模式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个“熟”。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懒熊体育之前也希望能够梳理体育行业一些公司榜单,包括“大公司榜单”、“未来有潜力大公司榜单”、“未来持续关注的伟大公司榜单”……

不过,我们最后无比失落。因为这个行业的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建立在“熟”这个概念之上,跟政府或某某局也有不干不净的关系。那么,他们的产品怎么经受得住市场考验呢?自然,产品也不会对用户充满善意与尊重。

一些例子是,一个做棒球的创业公司,因为结交一些棒球人士,然后从最基层的棒球做起(他们当然也喜欢棒球),依靠混熟的资源来做点“小生意”,他们声称要“拯救中国棒球”;还有一个乒乓球创业公司,同样因为拿到一些资源,专门做针对这个资源的“生意”,直到现在他们的产品都没有推出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些是依靠北京国安、广州恒大等熟人,接了一些业务,然后就准备向新三板冲击上市。

上市,没错,最近不少体育行业的公司连基本产品都没有的情况下,已经在策划上市大计。

这些是体育创业公司的通病。另外,这个行业“值得期待的伟大公司”同样没有出现,伟大公司是对用户与商业规则是有敬畏的,在创新的路上他们一直探索,包括一些好规则的制定方面,他们也冲在前面。

目前,这个阶段出现的一些大公司,基本是“伟大的骗子”或是“一艘驶向未来的破船”。也就是说,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产品根本经不住推敲。在5万亿火热的当下,“产品”没有先行,也诱惑不少公司以为这样就可以被市场与用户认可。

也许,是时候泼冷水了!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体育被政府禁锢了很多年,赛事审批不放开,整个行业没有市场化,人才不愿意进入,最终导致低层次的人来做一些边缘产品与公司。但自从46号文件推出后,政府有意放开体育行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之后,这个行业的商业价值也足够大),这就预示着,这个行业将会重新洗牌——也就是体育行业要逐渐被市场化。

被市场化之后,体育行业不少公司可能面临一个尴尬的命运:要么合并要么关门。而不少人如果还保持现在的思维,也终究会被淘汰。

因为从商业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行业在被彻底市场化的过程中,没有产品仅靠忽悠(关系、人脉、资源)很难获得用户认可。当然,如果先有一个好产品,然后再有忽悠(关系、人脉、资源),就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体育行业比较特殊,他更注重人的体验与感受。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体育最终是要人去感受的,体会到那个不一样的“运动享受”。这对产品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那些纯粹约教练、约场馆的产品,只是一个过渡,他们必须得想想怎么通过这些产品让运动更酷、更不一样、更新鲜、更有价值。

当然,好消息是,体育行业最近加入了不少过去在BAT等大公司任职的员工,他们开始在体育行业创业,他们代表着X变量——“希望、期待与不确定性”。还有,过去一直专注产品的微型创业者,在看透体育行业的本质后,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产品。无疑,这些才是懒熊体育“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公司榜单”。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