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奇葩说》:综艺包装下的优秀辩论节目

  最近挺迷《奇葩说》,它属于那种看上去三观极歪实际上三观极正的好节目,主持人马东有张凌厉又搞笑的嘴,能让节目插播的广告每每都变成一种享受。其他三个导师也是绝配的活宝——蔡康永、金星、高晓松。

  蔡康永属于温柔派,每一次的总结语总能让人感动不已,他总有本事把每次辩到千里之外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火药味极浓的辩题拉回来,用温柔又有力量的话语感动观众。

  金星则属于当仁不让的犀利派,做过变性手术的她自身的经历就已经颇传奇,所以她说话百无禁忌也无人觉得讶异,特点是气场够足一针见血。

  高晓松属于理性派,总是在一旁悠闲地摇着扇子,针对每一个辩题总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常常三两下就能把跟他辩论人的机锋化解,他用渊博的知识和理性的话语在节目中充当了一个儒者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支持。

  网友们借金星的话调侃他“知识的力量都能让人忽略他那张像被人坐了一屁股的脸”,后来高晓松因为忙自己的《晓松奇谈》退出了《奇葩说》,所以他的位置就比较多变,柳岩、黄健翔等人都替代过,虽然这些人的颜都比高晓松好,但没有高晓松在的《奇葩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个节目针对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所以它每次都是拿年轻人当下普遍面对的社会问题做辩题,比如“没钱到底要不要生孩子”、“开放式婚姻到底有没有必要”,看上去他们是在以各种奇葩的方式互撕,实际上各种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机锋暗藏,仔细一听,还真挺受益匪浅。《奇葩说》算国内第一档影响力比较大的辩论类型的节目了,它披着综艺的外壳无处不在搞怪,却在进行着一档其实严肃的辩论交流,它奇葩,可是奇葩的有趣、在理。

  现在它越来越火爆且受欢迎,看它的赞助商越来越五花八门、节目里的“奇葩”们越来越红就可判断,为什么这块蛋糕能越做越大?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持人马东是《奇葩说》节目的创始人,原是央视主持人,后投身爱奇艺的视频领域做内容输出,他一来爱奇艺的内容品质就得到大幅度上升,他眼光独到能预测观众喜欢的风向,所以诸如适时引进《来自星星的你》等外来剧作、开创知识类原创节目《晓松奇谈》、《奇葩说》等都是他的创举,是一个真正get到观众的点的人。马东的作风就像他在《奇葩说》里一样,犀利远见但不锋芒毕露,把更多展示的机会留给其他的导师和辩手,但在节目刹不住车一片混乱时总是挺身而出,用三两话语化解混乱并把节目往一个更深刻的方向推去,言语的艺术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到他才是那个人生赢家终极大boss。

  除开优秀的主持人因素,国内缺少类似的节目也是原因之一,以前也有过讨论年轻人现状的节目出现,但走的都是说教路线,太过严肃,而年轻人喜欢的都是轻松有趣的节目,《奇葩说》同时满足了这两点需求;而且,辩论类的节目在内地太少见了,除开比较正规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大学生大专辩论赛,大陆综艺几乎不曾涉及辩论,因为其不可控性容易导致场面失控、且不能按照台本走无法预知其走向故而鲜少被考虑。

  可辩论节目是一块多好的潜在市场啊!它因为其特殊的争论性质本身就显得魅力十足,在辩论节目里双方都需抛出自己的观点让观众理解接受还得反驳对方的观点以及防止对方驳倒自己的观点,考的是庞大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发挥的应变能力,《奇葩说》这样的定位也与受众有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看一些小白类型的PK节目,倾向于喜欢需要动脑子的节目,但前面说了还得有趣搞笑才能吸引他们看下去,所以《奇葩说》摇身一变,把自己由辩论节目包装成了一档子奇葩处处有的搞笑节目,把辩手包装成朵朵“奇葩”,把评委包装成“导师”,借力打力讨论各种社会敏感话题。

  它这样设定有什么聪明之处呢?首先因为它给自己定位成综艺,所以它所处之地相对安全,当它触及敏感话题时,不会有人跟它较真,就算较真,也是以相对轻松的谈论综艺的口吻较真,它得以逃脱道德制高点的所谓“审查”;其次它可以不用像真正的纯辩论节目一样严肃,让每一个辩手都正装出席、严阵以待,一个人比不好还要影响整个团队,《奇葩说》轻松太多,在里面奇葩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自己的观点,你着装再奇葩也不会有人吐槽你,管你走的是鸡汤路线、理性路线还是煽情路线,管你是想红还是真正喜欢辩论,只要你能说的好说的在理说的能让人心服口服就能赢得观众的票数。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奇葩说》这档节目,因为它深谙中庸之道的妙处,既不过分越界又有对社会敏感问题的交流和反思,精准、有趣、在理,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一些真正的思考。刨去那些为节目效果特意做的奇葩成分,我能深深感受到它对观众的那份尊重和诚意。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