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导言:

抗战剧这几年过度雷化、“神化”的倾向让这个本来很有发展空间的剧种慢慢走入了瓶颈,观众对这一类型剧集都报以唱衰的态度。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抗战大戏《马占山之决战江桥》(以下简称《马占山》)开机了,这部戏讲述马占山在决战江桥之前和之中短短几个月的风云故事。近日,独舌记者顶着36度高温深入大连旅顺的片场探班,采访了《马占山》剧组主演及导演,细谈在当今的创作环境下,如何防止抗战剧雷化倾向。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马占山》是一部人物自传和人物群像结合的作品

(1)避雷方针1: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往历史框架里填充戏剧化血肉

对于所有拍摄近代史的戏剧来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可以说是剧本创作的不二法门,大的历史事件、历史节点这个当然不允许出错,但史书的记载毕竟粗疏,电视剧的拍摄却必须“落地”见人。没有人知道当时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那么便可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戏剧化的加工,在历史的框架里填充戏剧化的血肉。在《马占山》这部戏里,“打仗”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但真正吸引人的是在这一仗之前,马占山和他的兄弟们、手下们还有仇敌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四十集的篇幅展现,在观众看上阵杀敌的“武戏”累了的时候,还有马占山幽默地调侃日本人的“文戏”作为缓冲。

独舌:导演从导戏的角度说一下怎么样避免过度夸张、过度“雷”的剧情?

李印(导演):我想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能知道马占山决战江桥这一仗它分三个防御区,每个防御区打死多少人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当然观众不可能真的去数剧里是不是有那么多人,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场戏会亮出牌子来,亮给日本人看,歼灭他们多少人,这个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有的。本身这场仗就是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役,没有说你来我往那种,永远都是他们在防,日本人在攻,所以这场仗跟以往的同类型电视剧来说,拍起来确实很难,以前的电视剧可以展现这样的技能、那样的策略,这个很难表现,就是防御,防御只能是残酷的。

在史书上马占山的确在这一场战役里打下了两架飞机,而且是用步枪打的,怎么打的?所有士兵躺在地上一起打的,日军轰炸完我们的阵地以后,它必须要迅速把飞机拉起来,因为它是低空轰炸,那时候的战斗机不像现在那么先进,隔老远就能投得很准,不是这样的,它必须在一定的飞行高度下投才能投得准。投完以后他们必须把飞机拉起来,不然就撞山了,但是马占山是很聪明的,他们全都是做好了就义的准备的,因为你们是完全暴露的,日本人是能看见你的,它的飞机上也是有机枪手扫射的,在它拉飞机的过程中,大家同时开枪,这才打下了两架飞机。这绝不是过度夸张的剧情,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史书上记载的。

所以马占山的每一场战役,怎么守的、怎么攻的,我们基本上都是还原,包括骑兵,马占山专门调了骑兵过来,因为除了江桥这个主阵地以外,旁白还有村落,还有老百姓,这边有丛林,马占山是用这样一个三角地形来防御日军半包围式的推进,马占山手下有一群胡子出身的人,他们之前就是伐木工人,他们会利用树、利用地形来阻击鬼子,所以我们的每一场仗都是有来源的,无非可能就是有些镜头会夸张一点,但是只是为了视觉上的一种强调,但是绝不会有手撕鬼子、手榴弹扔到飞机上,这种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有一些桥段也会很接地气,不会完全是喊口号,会有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剧情。马占山这个人出身和经历都很复杂,他从胡子到警备司令到黑省主席,他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变化,他的思想由个人的英雄主义上升到国家的存亡问题,他不是一个人草率地说我打响这一枪就完了,给我立个牌子抗日英雄,不是这样的,他要考虑做这件事情的后果,他要考虑到民众,他怎么样用他的人格魅力去唤醒民众共同抗日?这是我们拍的时候也在一边思考的问题。最后我们这个戏拍到马占山退到第二道防线就完了,但是在他从第一道防线退到第二道防线的过程中,对于马占山来说,他的内心是有一个巨大的坎儿要跨过去的,而我们就是展现他跨过这个坎儿的过程。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导演李印

独舌:这么说来马占山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戏也是一个悲剧收场。

李印:对,我们这个戏一开头是他自己在讲述,在回顾这段历史,虽然我马占山败了,但是中国胜了。这是作为我们这个戏的开头,马占山对自我的一个总结。

独舌:看片花的时候发现整个戏的节奏有张有弛,中间还有比较幽默的片段。

李印:对,这个我们叫做“大兵压境”,大兵压境之后怎么样呢?跟现代的说法一样,咱们要“搞外交”。虽然我的潜水艇各种设备已经都在海上待命了,但是我还是得跟你交涉,虚与委蛇。这一段展现的就是马占山个性里的复杂化,日本人来找他谈判,他如何一次次不动声色地羞辱别人,首先他是个胡子出身,他不会有那么多政治家一样的口吻来跟领事馆的人交流,他就是以胡子的态度来跟人家交流,你想让我下野啊,可以啊,先给我五十万,我要五十万干嘛?买枪炮打你。这是他的一种性格,不可能人家来找你谈判,你关起门来不谈,这是不可能的。

独舌:马占山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没有上战场,但是在这部戏里,有一部分篇幅展现了他因为想上战场而与马占山发生的冲突,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戏剧化元素?

李印: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不是每个人出来都是“战神”,都是那么完美的人,作为一个人,没有人不考虑自己的,比如我们有一场戏是他给三个媳妇各倒了一杯毒酒,然后他说,你们要跟我走就跟我走,上齐齐哈尔,要不跟我走,就把这酒喝了,这样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但是儿子,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儿子是根儿啊,根儿不能断,所以他把儿子送回了天津,不让儿子参军打仗。我觉得是很正常的,我没有把这个人物修饰得非常完美,但是当他接触到其他的孩子、学生兵的时候,看到他们不顾一切地都抢着要抗日,要上战场,而且都牺牲了,他也意识到自己错了,说人家的儿子都能上战场,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行?所以最后他的儿子也回来了。这种戏剧化的加工并不能说是违背历史,马占山的孙子也来看我们这段戏了,也觉得挺好,我们只是在各个方面把这个人物的血肉更加丰满一些。如果一上来他就大义凛然地跟儿子说让他跟着当兵打仗去,那我觉得不符合常理,他自己已经想好了就义,但是他得留个根儿啊,他老马家得留根。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马占山与每个人物的关系都是较为精彩的看点

(2)避雷方针2:抗战戏一定是“落地”的,经营生活化片段

主演李幼斌对年轻的李印导演的评价是拍戏节奏很快,而且有很多新的想法。的确,目前年轻观众逐渐成为收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摸索年轻人的口味成为重中之重,而在迎合年轻人的口味的同时,给年轻人普及历史、传递正确史观的出发点也要坚持不动摇。在李印导演看来,年轻人爱看的抗战戏一定不是光假大空喊口号、给观众洗脑的,一定是“落地”的,有生活化片段的,只有年轻人感同身受、对戏里的桥段有共鸣,这戏才能成。

独舌:作为拍抗战戏的导演里比较年轻的一位,您会不会更了解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然后在戏里加入一些以往的抗战戏没有的但是年轻人又爱看的元素?

李印:我们这个戏有80%都是史书上能查到的人物,他是什么年龄段就是什么年龄段,当然我们确实也很难查到那个年代的军人在那个情况下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除了是那种正式的场合,比如说开会研究战术时,会特别认真,除此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戏,包括有兄弟情,这些东西我尽可能希望它能落地一些,说一些东北话,唠一些东北的歇后语,它会缓解紧张的气氛。因为你要是四十集完全都是紧张的气氛,特别累,中间突然有一段马占山的调侃日本人的戏,观众会惊喜地觉得原来当时的人除了打日本鬼子以外,还能这样对待日本人,不是说纯骂街那么简单,马占山不是这个风格的。所以我们在每个人物基调允许的基础上,都会给他一些这种落地的设计,包括反面角色,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会那样做,我也给大反派赵仲仁设计了一段台词,是这样说的:“我不想当好人吗?大家生下来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可我做不到啊,谁不是来这儿当两天主席、捞点银子就走了的?”因为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很多人确实是这样,要不然吉林辽宁也丢不了。所以你马占山吹什么牛啊?我不信你。打什么打啊,投降得了,我们反正也能丰衣足食,也能过好日子,他觉得自己没有错。所以说这些人他不是生下来就是坏人,我们给每个人都找到了每个人的一个支撑点,我的信念觉得我是对的,我就是对的,演员也会很真诚地把这种“坏”给演好,因为他能找到这个角色这样做的理由。赵仲仁是商界的代表,他肯定关心生意上的事,马占山这样的兵来了,打了几炮,又跑了,那我的厂子和商店怎么办?我的厂子和商店都带不走啊,所以他并不认同马占山这样的人。在戏里马占山有一段经典台词,他问手下的士兵,说你们是什么人?我们是中国人,你们的爹是什么人?爹也是中国人,那你们想你们的儿子、女儿以及后代成为什么人?要想继续做“中国人”就得打日本鬼子,你们也不想变种吧,日本人要是攻陷我们中国,可能三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后就变了,虽然你们还在这个土地上,但是你们的姓氏已经变了,祖宗变了,说的语言也变了,所以一定要打。我们这个戏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给这些年轻人有一些启迪。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米学东饰演的赵仲仁是剧中大反派

(3)避雷方针3:在历史的暗场中伸展,要“见人又见事”

虽然《马占山》的基调是人物传记,但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不止马占山一位“英雄”。在这部抗战大戏里,马占山身边的“公孙策”谢珂、马占山的头号大敌赵仲仁、二号大敌张海鹏等角色戏份都很吃重,在他们与马占山不断的“较量”中推进故事剧情的发展,故事从“奇袭弹药库”,到“学生军事件”、木邦连……马占山的思想在不断变化,这是电视剧常用的表现手法,虽然史书从来都是“见事不见人”,但正因为这些“事”早已被观众熟知,将“人”立起来反而是电视剧的一大任务。

独舌:导演您还在戏里客串了一角色。

李印:对,我演了马占山的义子,这个人物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在他赴死之前曾经与马占山进行过一番语重心长的攀谈,他说爹,作为主席,你这样坚守阵地没有错,但是作为马占山,你现在必须撤。其实观众也会想知道为什么马占山最后撤到第二道防线了,跟着他来的所有人都躺在战场上了,你说走就走了?这脸往哪搁?最终这个义子是留了跟马占山一样的胡子,穿上他的衣服,就从战场中跑出去,日本人以为马占山要跑了就去追,这就给了马占山撤离留出了时间,声东击西,这一次也是让马占山十分震撼,继而深思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都这样了,我如果再盲目坚持充当英雄,再不撤兵,我死了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们在结尾利用这样的设计给观众以及所有对马占山诈降存疑的观众一个解释,为什么他要做出这样的抉择。

独舌:那么谢珂作为其他次要角色的代表,他在戏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定位,跟马占山之间的人物关系是怎么样的?

李印:谢珂和马占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谢珂是参谋长嘛,他的处事方式会偏文化人多一点,比如说他请主席(马占山)吃饭,就想给他讲一讲道理,但是这个主席又有圆滑的一面,胡子的一面,反而把他给涮了。其实这个主席是唱了很大的一场戏,明里把孩子们(学生兵)给枪毙了,暗里把他们都放了,这一下也是更新了谢珂对马占山的这种认识,觉得这人确实高招,确实不简单。换做别人可能不会这么做,但是马占山会这样,他有办法让各种人都张不开嘴。这些孩子的确是犯了扰乱国家秩序的死罪,我也“枪毙”了,但是只是唱了一场戏而已。这样的处事方式是让谢珂非常钦佩的。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4)避雷方针4:“雷剧”一定是剧本出了问题,所以得从源头抓起

《马占山》主演李幼斌无疑是全剧的重中之重,在采访的过程中,李幼斌老师不讳言对当下剧本问题的痛心,所以正是因为对《马占山》剧本的信任,才会接了这个戏。也不介意记者再次提起“李云龙”这个代表角色,但是李云龙和马占山是不一样的,所以也没想过超越不超越的问题。李幼斌称自己对抗战戏有一种情有独钟的情结,在演的时候,也带上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在整个采访里,一句“出现雷剧,一定是剧本出了问题”振聋发聩。

独舌:您对马占山这个人物是如何理解的?

李幼斌:首先是翻阅了一些资料,一些马占山的传记之类的,但是传记也没有对他的人物性格有太详细的介绍。然后我们就去了齐齐哈尔,找他的孙子聊天,他那时候可能年纪也小,也没有很具体地说出这个人物的性格,我们在演的时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剧本的设定去演一个人物的性格,这个人是土匪出身,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这是一个人物的基本设定。这个人物的性格并没有特别复杂,主要是一些故事,怎么样迁到齐齐哈尔,怎么样举兵抗战,他这个人物是在后头比较复杂。他这个人物其实是很悲壮的,包括后头和好兄弟谢参谋长如何分道扬镳,但是我们这个戏只写到江桥决战。选取这一段我觉得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一开始的确是有抗战决心的,但是后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武器落后,还有东北军的兵力也不如人,抗战能力不行。他就发生了一些改变。

独舌: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做太详细介绍,但是作为一部戏,肯定还是要赋予这个人物很多色彩才会好看,您做了哪些设计?

李幼斌:这个我觉得是剧本赋予的。除了原著以外,又有一个编剧参与进来修改,还创作了很多故事,比如说马占山和日本人的斗智斗勇,还有他怎么样动员军队和老百姓准备打仗的这一系列过程。之前我也看过一个电影,是写马占山的,那个电影聚焦于马占山的难处,把他塑造得有点太“正”了,我认为还是要演出他土匪的一面,包括他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是比较“匪气”的。真实的马占山个子很小,外号叫“马小个子”,找了我来演吧,我个子也没那么矮,所以把一些不符合我的具体情况的台词也删掉了,我觉得就去演这个人物就行了。

独舌:您之前在《中国地》里演的赵老凿,跟这个角色似乎有点像。

李幼斌:完全不一样,那个就是一纯粹的农民,马占山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清兵了,跟着吴大帅,后来成为了东北保安军。这两个角色的身份地位完全不一样,马占山毕竟是黑河警备司令,后来成为黑龙江省主席,我觉得他还算是一个职业军人。那个角色我也是奔着土匪演的,这个稍稍有区别的,毕竟他是穿着军装的,这区别我在演的时候能感觉到。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李幼斌

独舌:您演过那么多次军人,这个军人跟以往的军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李幼斌:我们共产党的军人形象是比较正的,比较挺拔的,国军是属于比较不一样的。马占山不是纯粹的解放战争那时候的军人,他是从土匪进化到的军人,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开始全面抗战,马占山身上有一些老式的做派,所以还是有一点不同的。

独舌:您对当下抗战剧雷化的趋势怎么看待?

李幼斌:我觉得不光是抗战剧,是当下的电视剧都有这个趋势。当然电视剧有不同的题材和类型,可能有的是为了观众、为了收视而“雷”,但是我觉得现实主义题材是最不能“雷”的。凡是雷剧,一定是剧本上出了问题,可能是想夺观众眼球,但是这样的戏我也演不来。岁数大了,我也不好意思演这样的戏。抗战雷剧里手撕鬼子这样的写法是误导观众,其实战争是很残酷的,不是说你这样一写、观众一乐就完了,我相信美国编剧不会这样写,也许戏剧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好的戏一定不会是这样的。电视剧绝对是剧本的艺术,演员能做的其实很少。中国这么大一个民族,把电视剧弄成这样,包括我们有时候看韩剧,韩剧有时候也是瞎编的吧,但是人家也有好的。首先还是剧本的问题。这部戏的剧本是齐齐哈尔一个作者写了十二年,后来一个作者就把它充实了,因为原来的剧本量也不够,我们也是希望能遇到一个好的作品。

独舌:您塑造了很多正面角色,这次这个马占山有种亦正亦邪的感觉。

李幼斌:其实反派比较好演,因为在剧本上很多时候给反派提供的基础是特别出彩的,尤其是写得好的那种反派角色,那时候演过几个反派,但是不多。比如《刑警本色》,写得比较早,那时候也很敢写,现在没了这种剧本,现在基本也不让写这样的戏。

独舌:接了那么多抗战戏,您是对抗战戏情有独钟吗?

李幼斌:从我自身来讲,我确实比较喜欢演抗战戏,我恨日本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情结,虽然没有参与过那场战争,但是从小受这样的教育,这种环境,使得我们会产生很多联想,这种联想让我们在接这部戏的时候有一种主观意识在里面,哎,打日本人,我有一场戏骂日本人,把他们骂出花儿来了,因为心里是真的恨。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李幼斌演出了马占山的“匪气”

(5)避雷方针5:以“裤裆藏雷”为一个警醒的信号

在《马占山》里饰演大反派赵仲仁的米学东,也是最近舆论风口浪尖的人物,因为前一阵子关于“裤裆藏雷”的热议,使得出现这个桥段中的他颇为尴尬。再次出演抗战剧,米学东对这样的剧种有什么样的感受和看法?他认为,“裤裆藏雷”不应该成为一个段子或笑话,而应警醒行内人刹住“浮夸风”。

独舌:作为抗战剧风口浪尖的人物,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抗战剧雷化倾向?

米学东:我确实是“裤裆藏雷”的一个见证者,就这么一个事件,把我们这么精彩的一个戏给耽误了,我一直是憋着一口气,很委屈。之前的一些剧把抗日英雄给“神化”了,甚至比《大圣归来》的孙悟空还厉害,这种东西就脱离了生活,拍电视剧尤其是拍过去的历史,可能会有一些编造的东西,但是故事还是应该尽可能接近生活,如果非要拍雷剧,那就是别的类型了,不是抗战剧。我们《马占山》这个戏跟别的戏不太一样,这段历史发生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是绝对真实的一段历史,当时老百姓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抗敌,当时条件最好的张学良,还有人说他是一枪都没打,但是马占山是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这种东西是历史,我们是不敢去雷化、神化的,只可能去尽最大努力将这个人物塑造得更生活化、人性化,有血有肉。

深入片场探班抗战剧  《马占山》曝五大避“雷”方针

米学东

其实《来势凶猛》在写剧本的时候并没有“裤裆藏雷”这样的设计,编剧石小克的戏我拍了好几部,“无敌”系列等等,人家剧本没写这个的,只是因为这两个人物是特定的,就是一场英勇就义的戏,可能拍的时候各方面出了点问题,就拍成这样了。

我在《马占山》中饰演的赵仲仁,的确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是反面人物,他在整个江桥决战里,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他是黑龙江省首富,非常有钱,而马占山是要抗敌的,抗敌就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赵仲仁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必须要反对他。

【文/水兵月】

End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