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NBA球星来华潮只为吸金 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又是一年酷暑百无聊赖季,篮球迷再度饿得咕咕叫,毕竟NBA正处于漫长休赛期,而男篮只有不忍直视热身赛,无赛日俨然成为精神炼狱,如何是好?这不NBA球星正一拨拨来华掀起热潮,何不去现场一睹风采,也可解相思之渴?非也!非也!诚然,从林书豪到科比,从詹姆斯到罗斯,从韦德到库里,从麦迪到艾弗森等,形形色色NBA球员正频繁轰炸中国球迷视觉,但即便是能够在人群中多看他一眼,又有何用,盲目追星绝非理性球迷选择。

NBA球星来华潮只为吸金 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NBA来华潮主角分类为何?

纵观NBA来华热,其主角基本可分为两类别,其一是球星派,其二是球员派。球星一如明星,更何况文体不分家,走到哪都是长枪短炮舆论焦点,自然是来华潮的主力军,而现役的科比、詹姆斯、韦德等巨星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退役的麦迪与艾弗森等也来分一杯羹,詹姆斯甚至还曾收获“老北京”称号,殊不知真正的老北京早已在中国奋战数年并开创北京王朝,他就是江湖人称马政委的马布里。至于更为庞杂的球员类,真正处于金字塔尖的球星数量有限,而二三线级别NBA球员还是大有人在,他们也频频到中国刷脸,享受一番被球迷包围尖叫的球星待遇。

NBA球星来华潮只为吸金 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为何NBA对中国情有独钟?

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逐年飞涨带动国民消费能力飙升,而NBA全球化商业战略更是将中国视为第二大吸金主战场,自然得在休赛期大肆“侵略”中国市场。NBA甚至每年都安排有中国赛,近些年季前赛也开始在中国举办,如若不是中国拒绝NBA的触角更深入,也许CBA早就被NBA冲垮了。

至于球星来华则难逃两个字“吸金”,此举已成为NBA、赞助商(国际大品牌的球星代言活动与国内品牌的小球员推广活动)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毕竟大把稳赚不赔且易赚好赚的钞票白花花装进兜里,吃青春饭的NBA球员断然没有和钞票说“不”的理由。就目前大体市场行情而言,一线球星诸如科比、詹姆斯等一场走秀下来千万费用没逃,而其余二三线则逐级递减,甚至不少绝对的角色球员在小城市也能日进几十万,而此类球员基本以与姚明有关的“火箭帮”为主。当然,也有诸如姚明和纳什联合举办的慈善赛等,但比例实在是偏小,多数球员还是以赚钱为主,所谓慈善也仅止于到某某希望小学走走过场而已。

NBA球星来华潮只为吸金 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会否冲击本土球星效应?

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早已冲击得七零八落,却也怪不得人家,毕竟中国拥有本土球星效应吗?也就少数几个本土球星稍具商业性,类似易建联与孙悦等,但他们的商业活动也相对屈指可数,休赛期可是国家队备战重要赛事的时刻,其他一切利益全部靠边站。更为关键的是,相较于NBA在市场开发的科学有序,CBA市场开发基本一片黑暗,多数俱乐部即便处在亏本状态,却也没有有效方式扭亏为盈,更何况多数权限还被篮协紧紧捏在手里,想要赚钱谈何容易。

NBA来华热背后留下什么?

任何事情均非空穴来风,那么NBA来华热背后会给中国留下什么呢?不少人容易往积极方面想,诸如带给中国体育市场活力,为不少国内体育品牌打响知名度,给中国本土球员做出示范作用等。其实,笔者以为任何积极意义都没有,哪怕能够带动部分国内体育品牌的商业发展,却也是一种并不完全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抄捷径模式,只是割一茬儿韭菜就算了。来华热的本质就是商业,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式洋快餐,且还不具备其方便人们便捷式饮食功能,对于不少不具备自我赚钱能力的追星球迷更是一种过渡消费,要知道NBA球员在中国赚走得钱,羊毛还是处在羊群身上,而消费者还得是国人买单。

篮球迷是否该冷处理降温?

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国式欢迎模式概莫如此,哪怕已经与时俱进太多,但依然容易形成球迷狂热氛围,尤其不少媒体乐意报道某某球迷(尤其是被主办方刻意安排的女球迷)见偶像痛哭流涕甚至激动到晕厥等耸人新闻,还是意在渲染其热度。

NBA球星来华潮只为吸金 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此时此刻对如此球迷提问,是否该拒绝盲目回归理性冷处理追星行为?想必有不少狂热球迷会嗤之以鼻,甚至狂喷不止,但多数“上过当(花费不菲久等不到,甚至苦等几个小时仅有惊鸿一瞥)”的球迷还是在渐渐回归理性,也让如今越来越多NBA球星苦心经营整出一套套方式吸引眼球,但大抵还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太多营养成分,实为鸡肋。至于呼吁球迷转而去支持本土联赛和本土球迷,目前也是比较脑残的行为,还是等咱们自己的联赛真正发展起来再说。

NBA来华热就是一股吸金潮,就像这酷暑的天气,来得猛烈,甚至心头一股火热,过后却难免是一地鸡毛景象,甚至容易有中暑危险,确实到了该降降温时刻,毕竟也已经“立秋”了。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