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凡凡刘旸 “厦门号”帆船的环球航行接近尾声,9月3日下午3时,船员们再次踏上征程,从海南省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起航出发,奔赴环球航行的倒数第二站——香港。他们预计9月13日回到终点,同时也是起点的厦门市。 当“厦门号”8月22日进入曾母暗沙海域时,船员们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将刻有“大国雄风永驻海疆”字样的锚抛到海底。当中国海监船鸣笛表示迎接时,船员们顿时情难自已、泪洒南海。9月1日,船员们终于踏上了永兴岛的沙滩。 2日,船员们在永兴岛上忙着补给生活物资的时候,记者有幸见到这几位“弄潮儿”。10个月的海风已经将他们的肌肤染成古铜色。船长魏军和几位水手兴奋地向记者回忆了一路漂回来的艰辛。 白帆啸西风勇闯“魔鬼角” 此次航行在中国帆船运动史上的最大意义在于,“厦门号”是第一艘沿着地球的地理形状绕行一周、第一次穿越南纬55度咆哮的西风带、第一次绕过有着“魔鬼角”之称的“合恩角”的中国帆船。 盛行西风带到底有多可怕 “厦门号”在南太平洋西风带上航行了30多天。水手刘祖扬告诉记者,平均每天都有30节以上的风和6米多高的浪。船体颠簸晃动极其剧烈,船员在舱内休息时要把自己绑起来才安全。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定。 水手长陈建解释道,所谓“沿着地球的地理形状”是指不经过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人工连接海洋的通道,按照陆地海洋本来的形状来制定航线。这就要求船员必须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合恩角和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这无疑增加了行程的长度和难度。 合恩角堪称世界上海况最恶劣的航道,洋面波涛汹涌、风暴异常、海水冰冷,被认为是“海上坟场”。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曾有几百艘船只在合恩角沉没,万余人葬身海底。 刘祖扬说,绕过合恩角前些天,自动舵出现问题,所以大家要轮流值班掌舵。每天出舱值班前穿衣服都要穿很久。因为气温很低,袜子穿两双,再套上靴子;普通的衣服穿完还要穿上厚重的航海服。在连日阴雨的狂风巨浪里操控帆船,时刻考验着船员的毅力。 船员李晋城说,倒计时过合恩角的日子让人觉得十分煎熬。自己虽然参加帆船运动很多年,但在每天风高浪急,颠心倒肺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胃酸头晕的症状。后来他在船舱内的墙壁上写下了“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下”的标语,与同伴共勉。 魏军说,船员们是训练有素的,但是在西风带上漂了十几天后,前后距离陆地都有几千公里,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会加重船员紧张的情绪,从而影响船员的作息和身体状况。 环球航行的妙处在于从出发那一刻开始就踏上了归航的路途;而合恩角恰处在半程处,也是最艰难的航段,绕过它对于船员来说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意味着,接下来,要寻找家的方向了。 网友“修”支索肋骨“救”帆船 在环球航行中,“厦门号”行程几经变更,险情不断,好在全部化险为夷。 帆船在旅途上需要停驻一些国家的港口,一是为了物资补给;二是可以检修船只。“这么长的航行,帆船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及时检查出来然后修好。但这并不是件容易事儿。”轮机兼水手王铁男说。 “厦门号”按计划本不停靠澳大利亚,而是经停新西兰后直奔合恩角。然而,帆船支索断裂使得他们不得不更改计划。“支索断裂意味着主桅杆可能断裂,从而导致船只倾覆。”魏军说,“帆船坏了帆,相当于船没了动力,在洋面上是极其危险的。由于当时主要是左舷风,所以我们临时将断裂的支索换到了右舷。” “支索问题”牵动着很多远在陆地上人们的心。船员在“厦门号帆船环球航海”官方网站上公布这一消息后,立刻引起帆船爱好者的关注。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建言献策,许多帆船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都在网上与“厦门号”船员互动支招,给出各种各样可供尝试的补救措施,为“厦门号”度过难关贡献智慧。 “厦门号”抵达布里斯班港后最终换了新的支索,就取消了停靠新西兰的计划。不料航行中魏军在一次急浪过后撞在楼梯上,摔断了3根肋骨。“厦门号”再次更改计划,7天之后停靠新西兰惠灵顿港,为船长医病。 魏军回忆说,新西兰海警首先发电邮表示慰问,询问是否需要直升机救助,并要求帆船每天报告方位情况。在帆船进港时,海警船带路,海关、移民局以及医护人员已经在港口等候了。“这让我非常感动。大夫说我的肋骨自己愈合情况还不错,也就没有动手术。” 就在为船长看病的时候,水手们发现螺旋桨的螺栓断开了,帆船推进器出现故障。“平时靠帆做动力的时候没注意,进港的时候发现倒船出现问题,才发现这个巨大的潜在危险。”李晋城说,“要不是停靠惠灵顿,这个问题还有可能被隐藏。可以说船长的3根肋骨虽然改变行程,却把我们从深海的漩涡中拖了回来。” 追忆丝绸路复兴航海梦 当记者结束对“厦门号”成员的采访时,魏军再三叮咛,不要使用“英雄”、“勇士”等字眼描述他们。“英雄和勇士都是做了有益于他人的壮举,我们只是一群有些胆量的水手,聚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已。” 如果说“魏军们”只是想要一次纯粹的绕地一周旅行,那么这对于其他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在厦门市侨乡经济促进会会长苏福伦看来,“厦门号”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深蓝色”的迷恋和复兴远洋航海梦想的伟大情怀。 苏福伦曾在海军服役,是厦门帆船运动的“铁杆粉丝”。“厦门号”抵达三沙,已经65岁的他从厦门经过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近20个小时的辗转,特地来到永兴岛迎接船员。 苏福伦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国际贸易盛极一时;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等海域的航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证明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远洋航海的实践。 他说,如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更是面向海洋的开放模式,航海已经不再是“冒险与征服”的简单代名词,它体现出的价值更加多元,包括挑战自我的竞技精神,开放自信的心态与胸襟,以及对不同文化沟通的更高需求等等。 魏军一路上和各个国家的帆船爱好者交流,发现远洋航海在很多国家都十分“个人化”,也许并不是“举国瞩目”的壮举,但是已经融入到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中。他认为,中国的帆船运动比起一些西方国家来还有差距,尤其是远洋航海方面,需要有更多的突破。 “伦敦奥运会的主题不是‘激励一代人’么,如果有年轻人愿意投身帆船远航运动,我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魏军说,“等这次航行结束,我会根据7万多字的航海日记整理出一部‘环球航行攻略’来,拿给有需要的帆船俱乐部做培训用。这会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同时传承我们的梦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