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一别竟是永别 在昨日的厦门抗日纪念碑揭幕仪式上,有一群老人,坐在离纪念雕塑不远的亭子里,默默地看着纪念碑的揭幕仪式。老人们是抗日时期受难者的家属,年龄最大的已经80多岁了。这些自发来到揭幕仪式现场的老人,有的亲身经历过日本在五通的烧杀抢掠,也有人在日军登陆五通那天失去了父亲。 “1938年5月10日,也就是农历的四月十一,日本人登陆我们五通,开始了无恶不作的烧杀抢夺。”回忆过往,80岁的陈振川仍然情绪激动。 “所有人都躲着不敢出门,一出门就会被杀。”陈振川不断地向记者比划“19”这个数字,“我们凤头社不足100人,第一天就被日军杀死了19人。日本人会一户户地敲门过去,不知情的人一开门就完了。我们有一个邻居就是这样死的,日本人敲他家的门,开门那一瞬间,刺刀就朝他切过来,一截手臂就没了。” 陈振川的母亲当时二十七八岁,“出门前先要把脸抹得黑黑的,只有晚上才敢出门。”为了避开日本的烧杀抢掠,当时才5岁的陈振川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了亲戚家。直到他10岁左右,一家三口才偷偷地回到五通,靠拣地瓜度日。 11岁那年,陈振川被日本抓去当壮丁,帮日本人挑水。“那时候五通有10个社,每个社要轮流挑水给日本人洗澡。每天天还没亮,大家就到处挑水,“2米深的水缸,不装满水不让回家。”陈振川说。 80岁的张文通和陈振川是邻居。“日本人一来,大家就各处逃。我和母亲、哥哥三个人还在一起,父亲和我们跑散了。后来,我们躲到一个山洞里,逃过一劫。”没想到跟父亲一别竟然是永别。就在日军登陆五通的那一天,张文通的父亲和三叔惨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下。 张文通说,从那时起,母亲越来越沉默,很少跟他们提及父亲。“我知道的有关父亲的事情,都是奶奶讲起的,问母亲,母亲从来不说。”张文通说,长大后他才了解,痛失丈夫是母亲最沉重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