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可谓美国电影界的一桩大事件。除了表彰那些备受好评的美国影片之外,每年的最佳外语片也都获得海内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前阵子,《狼图腾》和《山河故人》的“人狼大战”刚落下帷幕,《滚蛋吧,肿瘤君》的惊天逆袭使舆论一片哗然。一部小妞电影代表中国电影申奥?这特么是在逗我吗?无奈,许多好电影就是无缘申奥,哪怕申奥了未必入围,入围了未必就当选“最佳外语片”,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次究竟要看哪一部,评委说了不算,你自己说了算! 《水中刀》(1962)
20世纪60年代恰逢欧洲艺术电影的黄金时代,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伯格曼等大师杰作不断,而每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注定是场鏖战。1962年,被奉为神作的《八部半》斩获了最佳外语片大奖,这倒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同样入围的《水中刀》却无奈铩羽而归,这是初出茅庐的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一部才华横溢的处女作。电影《水中刀》讲述了两男一女之间相互的猜忌和角力,视觉形式上的极简主义处理让人明显感觉到一种类似安东尼奥尼电影的冷寂感。 《再见,孩子们》(1987)
如今,这部由路易·马勒执导的影片《再见,孩子们》,在豆瓣上的评分明显要高于同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巴贝特之宴》。当然,我完全没有请豆瓣网友来评选最佳外语片的意思,只不过觉得《再见,孩子们》更值得一看。影片将故事的发生地置于二战时期的一所学校,展现了不同种族的孩子在特殊时期的相互抚慰,从友情到背叛的悲痛历程,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影迷们更为熟悉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样的影片最终竟然没有获奖确实可惜了。 《暴雨将至》(1994)
要知道不只有昆汀·塔伦蒂诺会使用环形叙事,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由他执导的影片《暴雨将至》绝对堪称是环形结构的教科书般作品。影片讲述了三段相互交错的跨时空悲剧,采用忧伤的语调叙述了导演对于战火纷飞冲突不断的巴尔干地区未来的担忧。本片无论在形式语言还是在情感力量上都令人拍案叫绝,无奈当年与米哈尔科夫的《毒太阳》撞车,谁最终能斩获大奖只能靠全体评委的口味了。 《中央车站》(1998)
无疑,那些荣膺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会受到影迷们的追捧,而时间终究会证明,某些仅仅只是提名的外语片也同样会被观众爱戴,比如这部经典的《中央车站》。电影《中央车站》由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执导,讲述了世俗妇人和一个在车站失去母亲的男孩结伴去寻找父亲的故事。寻父题材的电影佳作数量颇丰,但影片对于巴西社会各个侧面的展示又让《中央车站》有所不同。只可惜本片遇上了更具优势的《美丽人生》,无奈与最佳外语片擦肩而过。 《爱情是狗娘》(2000)
《卧虎藏龙》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这对于我们“龙的传人”来说确实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想想,当年李安从伊纳里图手中夺走了这座奖杯,不禁感慨奥斯卡战场确实是竞争激烈。与《卧虎藏龙》同时提名的《爱情是狗娘》,可以算得上伊纳里图的非凡代表作,这部三段式影片通过一场车祸把发生在三个墨西哥不同身份普通人身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影片本身充沛的情感张力正好与清寂孤冷的《卧虎藏龙》形成鲜明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