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加,会增强你的幸福感么?这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2008年一篇基于盖洛普调查的论文中,对于收入、健康和全球福祉所集中讨论的问题。 迪顿在研究中指出,生活满意度与幸福并不等同,高收入所带来的是生活满意度,并不是更多的幸福感,但低收入一定是与情感痛苦相关的。 “设计促进福利减少贫困的政策,首先有必要了解,个人在做出消费决策时的消费模式。”在公布上述决定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这样说道。而这正是迪顿在他整个学术生涯中一直坚持耕耘的领域。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要给穷人钱,先要理解穷人花钱的模式。 迪顿指出了解释此悖论的关键在于研究个人的收入和消费行为,而个人消费行为同平均收入相比,其上下波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讲,即便经济增长,有人收入增加还是会有人收入减少,但是当我们计算代表性消费者时,这一个人收入的变化就被计算给平均掉了。 通过在计算总量消费之前,来研究个人消费同个人收入之间的变化,对于该理论的预测也就同人们在汇总数据中观测到的模式相近了。迪顿在消费和收入上的这一发现,在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产生了持久性的影响:此前从凯恩斯以降,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总是过分依赖汇总数据。然而在当今,即便人们在研究宏观经济意义上的消费和收入关系时,研究者也会从个人行为层级开始,谨慎计算整体经济数字。 笔者认为,相比于很多热门候选人来说,迪顿是国内朋友比较不熟悉的。但是他在应用微观经济学,尤其是消费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以前微观经济学理论被认为是一个很理论性的东西,很少和实践结合,但是迪顿把理论和微观数据联系了起来,和纯而又纯的理论家相比,这些研究更接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