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败给《琅琊榜》,总根源就一个“儒”字。 《琅琊榜》获得一致的好评。 《芈月传》刚播一半,已是骂声四起,不少人“弃剧”。孙俪出来担保“这不是一部烂剧”。不管最终是不是烂剧,需要辩护,就证明它远远不如《琅琊榜》了。 曾子以儒家思想为理念,梳理琅剧成而芈剧败的原因。
1、契约。 名分份就是契约、规则。礼制用于强化契约关系。 《琅琊榜》认可名份规则。苏先生认誉王为主公,就没有其他想法,誉王与他约法三章,各守规矩。霓凰郡主初次见苏先生,行礼是平辈,因为他们是陌生的江湖儿女。等到知道身份,立即改行妹妹见哥哥的礼节。行礼节,守名分。 《芈月传》歌颂的,是不顾名分,破坏名分。芈月越过姐姐、王后,是僭越,居然不反省。秦王不肯给立太子,也就是不肯明确“名份”,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芈月拒绝接受较高名份,但却行使较高名份者的权力,如参与讨论国是。这,都是“人治”。人治,必然导致不择手段的竞争。
2、义气。 《琅琊榜》的主题,就是“情义无价”。为了给死去的兄弟一个说法,活着的人不顾自身安危,去努力。誉王对冤屈而死的兄长前太子,对林帅,对赤焰军,都是愿意不顾一切去帮助的。 琅琊阁主对梅长苏,也有情有义。 傻傻的飞流就不说了。 《芈月传》则否定真情的存在,认为:只要两女一个丈夫,就该你死我活,没有姐妹情;君主几个儿子优秀,就该杀得只剩下一个,没有兄弟情;秦王利用女儿,王的女儿也不该有情—- 揭露法家的无情,当然可以,但不该欣赏!
3、手段的底线 《琅琊榜》特别强调做事的底线。宁可目标放弃,也得遵守底线、梅长苏、誉王,每次交代任务,都强调哪些手段不能用,哪些无辜者不能卷入。 而《芈月传》,情敌之斗,政敌之争,诸侯国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剧中人物,也从不知道还有“底线”这回事。 当然,周的制度,本身就是底线极为丰富的,也的确是被秦破坏的。但是,对秦朝廷上下的厚颜无耻,不该歌颂!
4、正气。 《琅琊榜》的正面人物,都具有正义感,梅长苏琅琊阁主誉王,还有一些王公贵族,儒雅蕴藉,温润如玉,一身正气。 《芈月传》除黄歇、屈原之外,都是邪气。剧本公然歌颂芈月、张仪、秦王这些邪派! 《芈月传》三观不正,价值观就无法引发“共鸣”!即使收视率不低,第一,思想境界注定它是烂剧,第二,剧情本身的逻辑一定混乱– -剧情的混乱,网友议论已多,就不重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