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去年10月,宁德市盈盛号银器《八宝托盘》荣获第四届海峡两岸文博会最佳文化精品奖金奖;12月,福鼎前岐马灯、福安平讲戏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以来,全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全面铺开,各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蓬勃开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畲族民歌、霍童线狮、柘荣剪纸、寿宁北路戏、陈靖姑信俗、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它们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市非遗中心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介绍说。

  近年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立健全保护体系

  “宁德市从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8年12月成立了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是目前全省唯一具有独立编制的常设机构。该中心的成立,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市非遗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央、省、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1年以来共拨付专项经费近860万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还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三级名录体系,并初步建立县级名录体系。据了解,目前,我市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数量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全国现有世界级非遗项目共36个,我市占3个;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前列,我市拥有14项,排名全省第三。我市还拥有省级非遗项目40个,市级非遗项目71个。大部分县(市、区)也都先后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强完善保护举措

  据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平台已初步建立,设有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面积达600平方米,展品达200余件。该展厅已成为我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此外,全市目前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3个,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展示达10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6个,每年开展非遗传习活动50多次。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市非遗中心负责人表示。2009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半年多时间里,全市共组织了2000余人参加普查工作,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非遗普查与保护宣传。目前为止,普查者共走访传承人达8180多人,收集到普查线索40396条,调查项目10772个。

  研究非遗传承发展

  2001年起,我市对非遗保护工程进行了较系统、较全面的研究。2004年,我市对200多首畲族民歌和50多位畲族民歌手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福宁调、罗连调、福鼎调、双音等六大歌种的21首畲族民歌、19位畲族名歌手,并成功制作了“宁德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 vcd资料片,为我市畲族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积极贡献。2006年出版的《宁德市木拱廊桥考古调查与研究》专著更为我市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及宣传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12年,市文广新局牵头组织编写了《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介绍,目前已完成初稿。

  除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2009年和2010年,国家两次下拨给我市第一批4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经费,人均8000元。2011年,我市享受该待遇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10人。2010年和2011年,省级60岁以上的传承人每人获得3000元的保护经费。目前,我市还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4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24人。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