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了合一影业举办的一个微型沙龙,围绕“《美人鱼》和2016春节档,谁成就了谁?”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参与本次讨论的嘉宾包括了资深评论员韩浩月、知名电影自媒体“桃姐”桃桃林林、资深影评人云飞扬,以及笔者本人。
率先发言的韩浩月老师是一位资深的评论人,伴着颇有磁性的声音,他表达了他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开头便告诉大家自己因为预测《美人鱼》的票房“失算”而“损失了两百块”,表示自己当初预测的票房在十几亿左右。没成想,《美人鱼》的票房如此坚挺,竟一路飙升至逼近30亿(截止目前的数据),让他在与朋友“大胆猜测,小心打赌”的游戏中“打输了”,多少让气氛活跃了起来。 随后是桃姐发言,像以往他在文字中辛辣犀利的风格一样,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预测票房”这件事的低兴致。直言自己不懂票房,尤其不懂中国电影的票房,所以不大愿意做类似的预测。但他觉得,《美人鱼》在票房上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有多好(事实上,他给《美人鱼》的评分是5.0分),而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春节档期里,同类型的电影几乎没有,并且可供观众选择的片子又不多(放眼望去,也就三部),加上“周星驰”本身的号召力,高票房并非偶然。
云飞扬老师则提供了他颇有见地的一个观察,他发现,推动本次《美人鱼》火爆票房的一大部分观众群里,九零后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他看来,自己算不上是愿意为了“周星驰”三个字而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受众,而许多九零后观众则拥有着巨大的观影欲望,在电影口碑影响下,许多这样的年轻观众都愿意进影院去感受一把星爷电影的魅力。甚至认为,星爷本身带有童真的电影视角,恰好也迎合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口味,票房当然会表现不俗。 显然,以上三位都是我在电影评论方面的前辈,值得尊敬之余,也只能更多的付诸倾听与学习。只是,由于我略为饥渴,不断地在喝水,难免记得不全面,上述观点的概括肯定存在不少遗漏,还望见谅。
轮到我发言,我简单而有序地罗列了以下三点: 1、题材偏向“合家欢”,符合节日氛围 作为星爷的电影,《美人鱼》尽管不乏一些颇为暴力甚至“恶心”的镜头,但归根结底,它依旧被认为是一部适合各年龄阶段的观众去影院观看的喜剧电影。并且,影片本身除了喜剧元素之外,还有适合于所有观众的普世价值观(譬如环保和爱情)的传递,以致于这部电影是一部最接近于“贺岁片”的“合家欢”式电影。大过年的,观众当然愿意携亲带友地一起去观看,给自己的节日带来欢乐的放松,对票房的贡献也就呈现出某种“翻倍”的境况:一家人去看电影显然比一个人去看所贡献的票房要多吧。
2、无论有无星爷情结,“周星驰”仍然是最大吸引 或许是我所接触的九零后不够多(尤其是女性),对于云老师提出的九零后观众的观影情况无法有深切的体会。但对于自己周边朋友的反馈是可以有明显感受的,即便是多数七零后,也都表示愿意为了“周星驰”三个字而去观看电影。而一些同样对电影有着苛刻标准的朋友,也会在提出“影片远比星爷以往的作品水准要次”的观点之后,加一句“即使影片没那么好,也还是会为了「周星驰」三个字而走进影院。不为其他,只为周星驰电影曾给他们带来的无数美好回忆。可以说,大多数观众,都是带着类似的情结去看《美人鱼》的。因为周星驰之于大多数人而言,早已不止是一个“喜剧之王”的符号,而更多是一代人的记忆。
3、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让看电影不再那么不易 我丝毫不掩饰自己身处于三四线城市的事实,并且也极为愿意和在座的老师们分享我的一个观察:在我所在的小城,仅有两座影院,却在大年初一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出乎意料地在影院呈现出一种“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太多人不再局限于在家里打麻将看电视,而愿意走进影院,享受一部电影带来的乐趣。诚然,在这些观影群体里,不乏一些非理智地观影选择(比如,仅仅是听说这部电影很好笑或还不错就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观影趣味,欣然买票),但更多的,还是大众的消费水平的确提高了。以往觉得看电影比较不易,甚至觉得很高端很奢侈的情况不再存在,反倒是在娱乐活动本就很少的情况下,愿意掏几十块钱去看一部电影。这样的消费能力,不仅让《美人鱼》有了更多的票房,也让中国整个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当然,话又说回来,就像前面三位老师反复提及的那样,中国电影是无法简单概括的,中国电影的票房更是难以寻找到规律的。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必然,但更多的又是一种偶然。因为谁也无法预料,下一个春节档,是否还会呈现出两个月就让中国电影票房冲破一百亿的盛况。 而对于“《美人鱼》和2016春节档,谁成就了谁?”这个话题,其实也很难有定论。因为,谁也不好明确《美人鱼》的票房火爆是不是全靠了春节档的利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人鱼》将2016春节档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点。 至于未来是否存在超越《美人鱼》票房成绩的作品,同样没有准确答案:可能难再超越,但也可能很快就超越。 未知太多,这正是电影的另一种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