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大门,大厅正中的《客家情——祖地之光》大型壁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幅以巴西高绞红花岗岩为雕刻石材的壁画,借助汉画像砖的表现风格,以一种自由而从容的造型艺术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宁化客家祖地上千年的人文历史。 用画笔演绎绚丽人生——记宁化籍画家陈方远
壁画作者名叫陈方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这位在宁化生长的艺术家,是怎样用手中的画笔演绎自己的绚丽人生呢 少年时代崭露头角 除了后天的刻苦勤奋外,学艺术还要有天赋,陈方远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童年时候,我就对物体的各种造型格外敏感。”陈方远说在许多人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东西,他常常可以揣摩很久。 陈方远的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宁化县实验小学和宁化一中读书,他的绘画才能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学校有很优秀的美术老师,小学时代有多才多艺的陈连胜老师,中学时代有后来调任福建教育出版社美编室主任的谢从荣老师。”陈方远说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使他掌握了更多绘画技法,并对美术建立起影响一生的兴趣。 陈方远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并不富裕,但对他的兴趣培养却非常支持。有一次,陈方远到同学家玩,当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1﹒8元的水彩画册时,同学的父母非常吃惊。“那时候普通职工月工资不过30多元,一般家庭不舍得为孩子的兴趣买这么贵的书。” 老师的关心和父母的期望,带给陈方远无穷的动力,他一门心思扑在绘画上。“班级、年段和学校的板报他全包了,画刊头从不用粉笔勾线条,拿起画笔一挥而就。”老同学余福林说,“中小学的时候他就很有名气了,作品经常参加学校、县级和地区美展。” 专业深造成绩斐然 1974年高中毕业后,陈方远和同龄人一样,响应“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宁化县横锁公社知青农场劳动。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借着煤油灯读书、练书法、作画。”陈方远说尽管条件简陋,环境艰苦,但绘画的热情不减,而艺术也为他创造了无穷的乐趣。 机会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6年冬,恰值文革结束,文艺创作终于显露出久违的生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老师到宁化招生,看了陈方远的作品后,招生老师说:“这个人我们要定了。” 也许作家未必要科班出身,但画家一定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这一点陈方远很有感触。“当时的宁化毕竟只是一个偏远、闭塞的地方,除了有幸遇到一些优秀的美术老师外,能接触到的就是一些普及性书刊和前苏联画册,西方的东西根本看不到。”陈方远说。 怀着对绘画艺术的赤诚之心,陈方远来到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原来画画只是凭热情、凭经验,很零散,到福建师大后得以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陈方远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提升对艺术的感悟,1980年就以作品《六条腿的骏马》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得铜奖,初次登上了中国当现代美术的大舞台。 艺术没有止境,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求索创新才能与时俱进。1980年,陈方远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两年后,他又如愿以偿地被选拔到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研修班学习。“最大的收获是直接受教于侯一民、周令钊、李化吉、王文彬等一代名师,并结识了同学中一批中国当代优秀的青年画家,他们的艺术探索与成就揭开了中国当代美术划时代的篇章,并代表着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走向。” 1984年,在绘制毕业创作的半年多时间里,陈方远不知道自己究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饱蘸心血的毕业创作《游子情——侨史纪事》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暨优秀作品展,被国内多家重要媒体报道、发表,获得国家壁画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以后连同其它两件代表作都被收编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中。 1994年,回母校任教十年后,已经被评聘副教授的陈方远从福建师大辞职,移居香港,先后在《新报》、《星岛日报》担任美术设计。2005年,又获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重新回到大学讲坛。其间,他坚持艺术创作,作品连续入选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及首届全国壁画大展等重要展事,并获得首届全国壁画大展佳作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等荣誉,多件作品被《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油画全集》、《中国壁画百年》等大型画册收录,在美国、德国等地画廊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美国、欧洲、内地、台湾、香港等地博物馆或私人收藏。 乡土情结的艺术再现 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是第二十五届世客会的标志性建筑,聚贤堂大厅正中的这幅高3.2米、长30.6米的大型壁画由谁来完成呢 “首先要熟悉客家的风土人情,不然艺术效果肯定要打折扣。”宁化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认为陈方远具备在宁化生活成长的背景,对客家的生活习俗、生产劳作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体察,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壁画的创作人选。 陈方远开始在香港和宁化之间奔波。“地方领导对壁画工程非常重视,从壁画草案到最后敲定细节内容都经过了多次深入具体的研讨,艺术表现形式则充分尊重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陈方远说。 壁画从左到右由三大板块组成,依次展现出南迁之旅、葛藤传说、开基创业、农耕种作、设馆兴学、人文荟萃、乡风民俗、衍播四海、慎终追远等典型情节,系统而生动地讴歌了客家祖地特有的历史情怀及文化特色,洋溢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并与整个建筑空间环境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陈方远眷恋乡土,但他不是简单地摹拟客家生活的表象,而是按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进行艺术升华,“作品中展现的许多生活场景、用具、风土民俗,得益于青少年时期对客家生活的直接感受。”“壁画创作光草图就耗时约半年之久。”陈方远说除了当年创作《游子情——侨史纪事》,还从来没有花这么长时间创作一件作品,“现在的石匠多用电动工具打磨,缺乏手工雕凿的生动、质朴及饱含生命力的感觉,不满意的地方只好亲自和助手们用手工敲凿,腰酸背痛,手指被敲出血,那种劳累很难用语言形容。”“选择以手工线雕和背景凿面相结合的工艺手段,力图使画面呈现出简朴、厚实、典雅、史诗般的艺术效果。”陈方远说壁画《客家情——祖地之光》经历构思、设计、雕凿、安装等环节,终于顺利完成。壁画场面恢宏,情节丰富,81位人物按各局部内容展开,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呼应,贯穿全局。 在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典雅、庄重的氛围中,整幅壁画透出的是客家祖地浓郁的乡情,画中人物似乎在静静的回顾历史,又像在默默地瞻望未来,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思。(记者 罗鸣灶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