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王劲松怒斥年轻演员不专业,你怎么看?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02349437496197383/

1个回答

很难得,老戏骨王劲松登上了热搜,但遗憾的是他登上热搜的理由不是因为演技也不是因为作品,而是一段对年轻演员的怒斥:

“我真的很遗憾,什么时候我们这个职业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什么?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你多不要脸哪?”

这一言论受到网友一致点赞,部分年轻演员缺乏基本职业素养问题,是一直备受大众诟病的现象。

年轻演员平均专业度下降已是事实,王劲松斥责有理有据

王劲松与部分年轻演员观念产生“代沟”,并不是老一辈对年轻人的苛责,而是国内娱乐圈确切存在的不良现象。因档期问题抠图完成拍摄、因台词不过关不得不配音解决问题、因演技不扎实让“面瘫演技”横行,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每一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的存在,但国内娱乐圈专业度差的演员,占比实在太高。我们熟悉的欧美乃至日韩演员圈中,亦存演员水平代下的现象,但很少出现降低演员基本功要求的存在。电影《阿拉丁》上映时,因为几位主角演技与唱功实力超凡引发网友惊叹,从而引伸出“在中国当明星的难度系数”的讨论。

上亿讨论贴几乎都只有一个感叹:他们的明星实力为什么这么强,我们的为什么这么差!

同属亚洲的日韩娱乐圈,对演员的基本素养要求亦不低。日剧主演需要扛起收视率大旗,若无法夺得好成绩便是被责备的对象,影响后续发展。即使爱豆转型演员概率相当高的韩国,观众与制作团队也有一定的底线,演技始终不过关的当红爱豆,大概率会被淘汰。

相较之下,国内演员环境对专业度的要求宽松太多,不仅台词功底不做要求,连最低级的背台词都频频“放水”。在王劲松斥责演员不背台词之前,金星在脱口秀节目中讽刺过“数字小姐”,刘涛、李幼斌甚至李雪健老师都曾在公开场面斥责这种行为。

但直到2019年的当下,这种现象仍未杜绝。

职业素养松垮之下,出现了畸形敬业标准

王劲松的斥责,是对年轻演员基本素养的失望,也是一种畸形现象的不解。

“连演员背台词都要被表扬了”

随便搜一搜便能发现,夸赞一二线花生的敬业文章颇多,内容五花八门。片场用手机看剧本=敬业;不惧高原反应亲自赴西藏拍摄=敬业;太入戏导演喊CUT仍旧未停下=敬业;不用替身=敬业。

看着这些或许是媒体人蹭热度或许是演员团队通稿的敬业文章,对敬业的评判标准委实低廉了些。

将完成基本职业要求当成敬业,正如王劲松老师所说:多不要脸啊?

在一众敬业中,小七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演员孙俪。孙俪的敬业在娱乐圈有目共睹,而她与敬业挂上等号的是对作品负责、对演员职业负责。平均一年一部戏保障了剧本质量,拍摄《那年花开》时近8个月档期的一心付出也打脸许多轧戏演员,网上流传她对剧本的细心研究笔记,更受到推崇。

但细细想来,不乱接剧本、不轧戏、研究剧本,这些同样是演员的基本职业要求,为什么到孙俪这里却成了演艺界敬业标杆?因为能够像孙俪这样高度完成这份基本职业要求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孙丽是一个具备基本素养的好演员,但因为她具备基本素养而成为行业模范,是中国演艺圈的悲哀。

老戏骨们的责任心,许多新生代演员未能继承

国内演员专业性差显然不是一直存在,与部分年轻演员不专业相对应的,是资深演员们的优秀专业水平与责任心。

王劲松从未卖过敬业人设,除了作品外很少有他的相关新闻,但仍旧能从角色塑造上看出他对演员职业的尽心尽责。从《北平》到《琅琊》再到《破冰》,他所塑造的角色从未失误,即使剧本质量稍弱的《麻雀》、《扶摇》,观众也挑不出演技与台词的毛病。

这些角色的成功背后,是他对角色、台词的钻研,是对演员职业的负责,但他不觉得这值得表扬,因为这是作为演员基本任务。

与王劲松老师同日登上热搜的还有影后张曼玉,让小七惊讶的是,她居然还因2014年草莓音乐节唱歌跑调一事耿耿于怀。即使当时的失误早已被观众遗憾,即使大家提到张曼玉只会记得她影后形象,她却无法忘记。

她提起这段往事,原本意在表达自己面对挫折的成长,但小七却从她对待失误的态度上看到她作为艺人对自己的高要求与责任心。已经荣誉加身的影后级演员,仍旧在意自己的艺术呈现能否获得观众满意,仍旧会因为一个小失误而感到羞愧,但刚入行的新人们却在将就中越走越远,对比之后,高低悬殊更大。

老演员的职业精神未能妥善传承,作为旁观者,很能理解王劲松恨铁不成钢的失望。

不过,畸形现象的存在责任不仅在演员,还有市场导向这一根源

小七曾看到一条评论“畸形的市场造就了畸形的影视产业”,很直白的揭示了演艺圈不良现场产生的根本原因。市场营销以流量为导向,制作团队看重利益大于艺术,让越来越多不具备演员基本职业实力的艺人进入这个行业。

粉丝的纵容与观众选择权的薄弱,又让这股风气愈演愈烈,部分演员团队开始抛弃职业底线。只要有人气便可以忽略演技、忽略台词,甚至可以不给足够档期,于是诟病声中基本职业素养成了敬业标杆。

2016年,一向大胆的韩国编剧打造了一部讽刺中国观众过于宽容的韩剧《Fantastic》。剧中男主角在本土工作受阻时便将“我要去中国”当成法码。虽然这部作品恶意满满,但我们感觉不适的同时,却无法全力反驳。

但值得庆幸的是,演艺圈还有许多“王劲松”的存在,仍旧有一批尊重自己职业的好演员们,也有一些将艺术放在利益之上的制作团队慢慢浮现。观众也逐渐用自己对影视作品的态度慢慢影响市场,也会在“王劲松们”指出问题所在时给出支持。

相信,我们的关注与努力,会看到演员行业基本素养回归的一天。

分享
收藏
写回答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分享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