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先秦人口那么少是怎么征几十万军队的?而且那么庞大的军队如何养活?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02745223505658123/

1个回答

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人口普遍较少的情况下,各国一场战争所使用的兵力却通常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个数字是否可信呢?国家又是如何养活这些军队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兵制。

先秦时期的兵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周朝之前、西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周朝之前:这一时期国家并没有职业化的军队,从甲骨文中的“射”、“戍”等文字来看,在奴隶制的制度下,平日里贵族和平民均要参加军事训练,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军的。而从“王登人五千征土方”等卜辞来看,除了平时负责戍守的士兵外,战争采取的仍然是临时征发制,通常由经过军事训练的贵族和平民组成军队出征,且动用的军队规模相对较小。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即保证了国家的征兵需求,另一方面因为有大量奴隶负责生产,贵族和平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保障。不过,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那么通常就需要抽调奴隶临时充任了,例如牧野之战,商王朝便临时以奴隶组成军队出征,结果奴隶的临阵倒戈最终导致了战败。

△纣王在牧野之战中便以奴隶充入军队

西周春秋时期:西周时由于采取了分封制的统治模式,王室和诸侯手中均有军队,不过其中以王室军队规模最大,“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在王室强大之时,军权全部集中于周天子手中,各国诸侯的军队全部要服从周天子调遣。然而随着王室的衰微,以及各国建立超出规定的军队,到了西周万骑,遇到战争之时王室只能倚重于一些诸侯大国。不过,此时的军队士卒仍然主要由“国人”担任,奴隶仍然不能参军,或只能随军服杂役。这一时期的军队规模其实同样不大,而且与周朝之前一样,“国人”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大演习,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徒卒(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

△西周到春秋时期军队规模仍不大

战国时期:从春秋末期开始,战争规模和频率开始不断加大,再加上生产力的提高,这促使了职业化军队的出现,例如魏国的魏武卒。战国各国相继完成变法之后,均建立了规模大小不一的职业化军队,也就是常备兵。这些士兵平日里不用从事劳动,而是全天候的接受军事训练,为的就是保证战斗力。同时,普通百姓平日里与此前一样,农闲时同样要接受军事训练,从而保证在爆发大规模战争时,国家拥有足够的军队动员能力。由于奴隶制的废除,这一时期的国家动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战国开始出现职业化军队

综上所述,其实一直到战国末期,国家拥有的常规军队规模都不大,这支职业化的军队国家还是养活的起的。而普通的百姓,则是平时各司其职,闲时接受训练,战时抽调为兵。

而近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则出现了“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 ”的记载,可见即使是平时负责戍卫各地的军队,也是采取的轮流服役制度。《戍律》中便明确记载,当时采取的是“过更”制度,也就是一年一轮换,不仅是普通百姓,哪怕是小官吏同样要服兵役。如此以来,便保证了兵源素质。

△战国时期的极限动员能力很可怕

那么如果爆发超大规模的战争呢?例如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动用上百万兵力。《商君书·兵守》中,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爆发超大规模的战争,基本可以说是男女皆兵,从而达到一个国家的最大动员能力。最恐怖的时候,可以达到六抽一的比例,也就是说600万人口便可以抽调出上百万军队。

此外,《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可见即使到了汉朝时期,在战争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采取的同样是“男人从军、女人运输”来进行极限动员的。

分享
收藏
写回答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分享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