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台和知府都是四品官,属于平级,到底谁的实力权力更大?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10895807261835524/
道台这个官阶有个演变的过程,最早出现于明朝景泰年间,由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派下去各地方监察、巡视、驻守的官员,称为“守道”或“巡道”,根据职责不同,分为粮储道、盐法道、屯田道、茶马道、河道、兵道等,这些省派道员们有的管一府,有的管几个府,有的交叉管理,有些是临时的,有些是专职的,由于道员并不是地方实官,一直没有确定品秩,也没有作官职区分,从三品到五品的都有,很混杂。
图为当年8位直隶候补道和天津知府汪守正的合影,里面有盛宣怀、罗丰禄、周馥、刘含芳、袁宝龄、黄建笎、张翼、潘骏德,都是李鸿章的洋务干将,各有成就,这张照片的9人都为中国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被后人称为“北洋八道台”。
满清继承明朝行政体系,逐步摸索出了各省如何管理下面州府的方法和衔接的纽带,道台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乾隆18年,也就是1753年正式确定了道台的品秩和职能,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第二级行政机构,道台为正四品。为了再次加强道台的地位和职权,乾隆28年,也就是1763年再次下谕,将外省的知府由正四品,改为从四品,知府为道员所属官。
图为哈尔滨道台府。
于是道台正式成了各省下派州府的巡守官员,为知府的上级单位,所掌职责基本涵盖了整个州府的事务,比如屯田、水利、茶马、盐法、粮储、河务,还有官吏核查、廉政,地方风俗等,有的道台还加了兵备衔,那就有权节制境内的守备、千总、把总等绿营部队,更重要的一点,清朝雍正以后有了密折制度,省级官员可以密秘形式直接向皇帝上奏,而道台本职巡察各地,能接触真实的军政民情,所以从嘉庆3年,也就是1799年开始,扩大了道员的上奏范围,享受密折上奏权。
聂缉椝,洋务代表,曾国藩的女婿,曾任上海道台,比较有作为,后升任浙江巡抚。
还有两个特别之处,由于直隶省是拱卫北京城的,所以直隶省的政权体系要特殊一点,比如在司法管理上,早期的道台是不审案的,州府的案子直接送往臬司,不必解送道台,但直隶省州府的案子,流放罪以上的大案,必须经道台审级后再报送臬司;另一个就是奉天府和顺天府,一个陪都一个首都,都享有京畿特权,这两个地方的府尹都是正三品,有时候还加个侍郎或右副都御吏衔,变成从二品,表面上一个归盛京将军管,一个归直隶总督管,但他们能直通中枢各个行政机构,还是皇帝,这两个高高在上的府,是不设道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