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军事实力到底怎样?“土木堡之变”因何而“发生”?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24707433836445964/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开国后面临的一次毁灭性灾难,几乎已经嗅到了亡国的气味。按理来说,土木堡事变发生时(1449年)距离明朝开国不过81年(1368年),距离朱棣五征蒙古更是只有25年(1424年),明军的战斗力虽有下降,却也不至于不堪一用。“土木堡之变”之所以会发生,正是应了那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之变”被俘
朱棣五征蒙古却导致瓦剌崛起,明英宗在王振蛊惑下御驾亲征
明成祖永乐年间,退往蒙古草原的北元分裂为了鞑靼和瓦剌两大部落,双方互相攻伐不止,其中奉黄金家族后裔的鞑靼实力最为强劲。明廷利用双方的矛盾,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等三人为王,继而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王,使其相互抗衡。
△明成祖朱棣影视形象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鞑靼可汗本是压力杀死使臣郭骥,朱棣一怒之下令丘福率军十万讨伐鞑靼,却遭遇全军覆没。于是,为了彻底解决北部边患,此后分别于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其中除第二次的目标是瓦剌之外,其余四次均以鞑靼为主。
面对明廷的攻伐,原本强势的鞑靼迅速衰弱,但明朝由于长期征战,国力也损耗极大,因此在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明朝开始实行战略收缩。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瓦剌部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趁鞑靼衰落之际,攻杀鞑靼太师阿鲁台,之后又杀死贤义、安乐两王,竟然就此崛起。
宣德十年(1435年)春,明宣宗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张太后辅政。太监王振因善于察言观色,极得英宗宠信,尤其在张太后去世后,王振依仗皇帝宠信,权势滔天。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脱欢之子)遣使2000余人向明廷进贡战马,却诈称3000人,意图多要赏赐,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只按实际人数赏赐,再加上战马质量较差,因此砍去马价五分之四。此举令也先大为恼怒,并于同年七月兵分四路大举犯边。
面对也先大军的进攻,边关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军,一面积极抵御,但由于敌军势大,明朝初战不利。尤其是大同一路,面对也先率领的主力,明军损失惨重,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也先影视形象
大同前线的战报传至北京后,王振开始蛊惑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内心也想效仿先祖朱棣一样取得大胜,从而名留青史,逐不听朝廷劝告,执意率军出征。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王振五个致命错误导致明军全军覆没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任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抽调包括京营在内的50万大军(实际20万左右)开始御驾亲征,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100余名文武官员随从出征。
此次出征,成国公朱勇虽为大将却无实权,而其他文武大臣同样无法参与军政,一切军政事务均由王振专断,这也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
第一个错误:固执北进。同年8月1日,明朝大军到达大同。也先见明军势大,逐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从而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在得知也先已经后退后,大部分文臣武将均劝明英宗返回,毕竟边关之围已经算是解了,而王振却不同意,他认为也先后退乃是畏惧朝廷大军,因而坚持北进。
第二个错误:慌忙撤退。明军在王振的坚持下继续进军,先后不退很快与也先大军遭遇,以步兵为主、久疏战阵的明军如何是也先精锐骑兵的对手,随即遭遇大败。王振在得知前线战败后,在军队足有也先10倍之多的情况下(也先大约2.5万),竟然下令军队撤退。其实,只要明军能够迅速稳住阵脚,也先虽然小胜,但在兵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也不敢轻举妄动,王振的慌忙撤军,反而给了也先追击的信心。
第三个错误:屡变路线。面对十倍之敌和三万殿后的骑兵,也先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又不愿放过这块肥肉,于是便远远地缀在明军之后。然而,王振似乎并未发现这个危险,反而在逐渐远离前线之后突发奇想,想要率领大军经过老家蔚州“驾幸其第”,也来个“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便没有按照原路返回(过宣府从居庸关入关),而是择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然而,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担心大军路过会损坏他家中的田园庄稼,于是又率领大军北返按照原路返回,就因为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
第四个错误:险地停留。待大军到达宣府之后,瓦剌大军便追了上来,与明军殿后的3万骑兵交战,结果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原本撤退有序的明军,在遭遇大败的情况下开始狼狈向居庸关撤退。8月13日,大军逃至土木堡,而全为骑兵的瓦剌军便紧紧跟随在明军背后,同样来到了土木堡外围。当时,兵部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建议大军加紧行军,尽快返回居庸关,进入关内后再做修整。但王振见明军一路疾行早已疲惫不堪,而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土木堡距离居庸关并不远,是予以了拒绝,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
第五个错误:自乱阵脚。明军虽然身处险地,但却占据了地利,也先于是便派军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的河流,断绝了明军水源。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次日,瓦剌军队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而王振不待敌军走远,便下令大军移营取水,大军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随即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军随即乱作一团。眼看明军自己乱了阵脚,也先立即命令大军发动进攻,明军仓促迎战之下立即陷入溃败。
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大军死伤过半,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死,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匹,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随同出征的文臣武将中,光是土木堡之变就死亡五十二人: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护卫将军樊忠、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此后,明廷虽然应对得当,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土木堡之变对于明廷造成的损失完全不可估量,不仅军队死伤无数,武将、功勋集团更是产生严重断层,对明朝中期的朝廷政局更是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