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转发评论手机砸到冒烟?“该管必管”不是“以暴制暴”,你怎么看?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48937348358078731/
在当今,砸坏一个手机算不了什么,但在校园里,以当中砸毁手机的方式进行管理、教育学生,显然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我们不免要问,难道除了这种暴力催收手段,我们在教育下一代上就真的没有方法了吗?
近日,安徽一所学校当众砸毁十余部手机的视频在网络上搞得沸沸扬扬,叫好和唱衰的此起彼伏,但不管怎么样,学生的私人财产已经被学校“以暴制暴”,如同一头暴怒的恐龙,在教导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杀鸡儆猴之意尤其明显,试想,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这些学生将手机藏得更深,一场深层次的猫和老鼠的游戏由此展开。
当然,我们不免要问,除了“公开砸水桶卸”之外,难道我们就真的对这些任性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没有办法了吗?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但那些方法不仅见效慢,也没有这样“公开砸水桶卸”的做法有气势、有力度,更难以彰显学校的严格管理,只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合适吗?
手机、电脑等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有利于学习,用不好直接“毁人不倦”,但如何导向这些学生如何利用手机等智能工具,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一砸了之,当然,这也是现在教育近些年遇到的新的教育难题,还需要学校和老师认真规划研究。
至于说学校私自处分个人物品这件事,虽然不至于引来警察等公权力机关介入,但是最起码不能随便损毁个人物品,这是最起码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这所学校允许家长索赔的原因,毕竟真要较真的话,学校的涉事老师吃不了要兜着走。
不过,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学校的某些管理过于漠视,对于学校对于老师的体罚学生却过于敏感,从而导致学校管理的不平衡发展,这种暴行行为在学校之内也就有了市场,也是为什么学校源源不绝的发生如此之多的事的原因所在。
总之,不管如何,教育孩子,永远不能一砸了之,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平常心态去教育,而非简单粗暴。
老师出于管教学生的迫切心情,以及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可奈何。所以,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只能出此下策,毕竟苦口婆心地语言劝说,确实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当然,老师初衷只得肯定,不代表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尤其不能使用违法手段。毕竟,我们不能通过邪恶的手段,实现良好的目的。
前几天安徽一中学公开砸掉学生的手机,据现场视频显示,有手机被砸到直冒烟。网友们对此吵作一团,有网友认为,学校的做法太过偏激,限制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有网友表示,来学校是为了学知识,不是为了看信息,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应当予以支持。
事发后,该校常务校长郑某回应称,学校协议上写着"违纪使用手机,发现后将会被销毁",并且各位学生家长已经在上面签了字,同意学校的做法。尽管如此,不少家长还是不买账。
郑某对家长们的反应表示很无奈,他说道,销毁了不到十部手机,为了达到警示的效果,还用老师的废旧手机充数。家长们都过分沉迷于玩手机,何况孩子呢,有了手机,更会控制不住地去玩,既影响休息,还耽误学习,所以只好采取了强硬措施。砸手机的做法虽然有些过激,但若不这样危害就会更大。首先,我很理解学校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心情。本来大好的青春年华,是用来努力奋斗的,但这些花样少年们却不懂得珍惜时光,竟然只顾埋头玩手机,实在让人心急如焚。更为甚者,很多学生都不明事理,非得不听逆耳忠言,自顾自地将玩手机进行到底。因此,老师只有出此下策,才能短暂地达到目的。
但是,无论我们要实现多么美好的目的,都要注意手段问题,以暴制暴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试想,像这种已经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行为,怎么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校里呢?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错误示范,以为只要目的得当就能采取任何手段。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我们无法通过邪恶的手段实现美好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