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北魏孝文帝为何会迁都?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54620741234196744/

1个回答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迁都洛阳,既有处于军事上考虑,也有经济上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政治上的原因,为了北魏政权而服务的。

孝文帝本身的原因

孝文帝继位时年仅4岁,原先的冯太后成为太皇太后。她此时辅佐自己孙儿,朝政大权操控在她的手中。而这位冯太后,是出身汉族,而且是汉族中的贵族,从小有机会接受高等级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母亲也是汉族人。

祖母、母亲不一定仇视鲜卑,但对鲜卑粗俗的文化肯定是鄙视的。而从小被祖母抚养大的孝文帝,从推崇汉文化的环境中长大,其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以及他的政治目光,肯定是倾向于把都城建立在位于中原中心的洛阳。后来,孝文帝在推行汉化的过程中,甚至处死了不愿意汉化的皇太子,其果决以及对中原文化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迁都的军事因素

鲜卑建国后,北方是强敌柔然。虽然柔然多次被北魏大败,但依然有着强大的实力,时不时地对北魏都城平城侵袭。后来,南朝宋担心北魏难侵,甚至派遣使者联络柔然,约定双方南北夹击北魏。后来,南齐也曾与柔然约定夹击北魏。

所以,从军事上说,平成距柔然太近,时刻在敌人武力威胁之下。而距离南朝又太远,如果南朝北伐,北魏只能快速派出骑兵加以镇压。而且这样的话,还很容易背腹受敌。如果迁都洛阳,既可以避开柔然的威胁,还可以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更可以威慑南朝,其各方面的优势自是不言而喻。

迁都的经济因素

因为平城靠近北方,气温比较低,所以粮食的产量很受影响。平城成为国都后,人口逐渐增加。而且为了防备柔然,北魏还设置了“六镇”等军事重地。大量的军队,对于粮食的需求,更是旺盛。平常时候还好,一旦遇到灾荒年月,朝廷便要缺乏粮食了。从南方运粮食的困难程度,也是可以想象,需要国家大量的资源来维持。政府甚至把贫穷的鲜卑族人,都赶到南方去,以此来缓解粮食压力。

有一年平城遇到旱灾和瘟疫,孝文帝束手无策,最后都拿出了宫中的珠宝赐给百官和“六镇”将士。粮食上这种朝不保夕,即使通过行政力量也无法有效解决。甚至窘迫到了,需要皇帝拿自己私房钱来笼络百官和将士的地步,自然会刺激统治者对于都城进行重新考虑。而此时的洛阳,经过北魏前期的有效统治后,粮食却是年年丰收。如此一对比,洛阳自然是进入了孝文帝的目光之中。

迁都的政治考量

从孝文帝继位开始,中原的叛乱就一直不断。而平城远离中原,对于这样的叛乱处理,总会滞后许多。长此以往,对于政权的稳定也是不利的。而洛阳四周有天险,自来都是中原的政治文化重镇。如果北魏迁都到这里,无论是对中原的掌控力,还是对中原人民心理上的认同感,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迁都后不久,孝文帝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汉化改革,这无疑是孝文帝对于增长政权寿命做出的努力。只是可惜孝文帝迁都五年后就驾崩,年仅33岁。如果孝文帝能在位更长时间,一个更强大的北魏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综上所述,除了孝文帝本人的成长环境外,无论是出于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因素,迁都洛阳都是极好的选择。可以远离柔然威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对于南朝的威慑以及攻防更加方便,无形之中就延长了政权的寿命。了解这些因素后,也就不难理解一代雄主孝文帝,为什么对迁都洛阳这样势在必行了。

分享
收藏
写回答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分享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