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宁可被人厌恶到处讨饭,也不愿通过自己劳动生活?
韩信的成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偶然因素。
历史其实有一个“潜规则”:你成功了,曾经的一切都是伟大的;你失败了,以前多优秀都会被人嫌弃。
现代历史爱好者分析韩信,觉得他蹭吃蹭喝,被人嫌弃,愿意受胯下之辱——所以,这人了不得,有志向,不愿意做一个平庸的人。而且能忍辱负重,所以能成功。
如果韩信没成功,不小心在战场上被人砍死了,史书中还会对“蹭吃蹭喝”和“胯下之辱”积极宣传吗?肯定不会,说不定还会说韩信“整日游荡市井,不思进取,为人怯懦”,死不足惜。
中国的史书喜欢把人物单一化,你有本事了,小时候撒泡尿都能看出帝王之相。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举个例子,同样是没发迹的时候遇到坏人,韩信选择胯下之辱,被人一顿狠夸,你看吧,忍辱负重是好品质。
但是咱们再看看刘备,年轻的时候当县尉,朝廷有令裁撤地方官吏,他心里不爽,把人家执行命令的督邮绑起来打了一顿……你看吧,该出手时就出手,也是英雄豪杰。
你再看看《水浒传》里的一众好汉,弄死街头混混,完全不“忍辱负重”,也是好汉。
刘邦年轻的时候耍无赖那是“不拘小节”,朱元璋放牛讨饭那是“生活经历丰富”,李世民弄死亲兄弟那是“为大局着想”……总之,因为你成功了,所以以前做的啥都对。
历史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别人的成功很难复制。
为什么天下动乱时期,名将辈出?因为要打仗啊,打仗多了,经验丰富了,就成名将了。你要是赶上不打仗的和平年代,名将自然就少了。
你把韩信放到“文景之治”的时候,看看他能有多大的成就?
我们不能把人的一生,简单的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与韩信同时代的,蹭吃蹭喝忍辱负重者肯定也不少,但是没几个混出来的;和朱元璋一起乞讨的,至少也是成百上千的,有几个留下名字的?
此一时彼一时,不用过多追究韩信年轻时为什么蹭吃蹭喝,说不定人家当时没想这么多,就是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