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为什么古代,点的煤油灯眼睛都很少近视。现在灯火通明,却有很多近视眼?


1个回答

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在油灯下读书,或者是补衣服的场景,其实太夸张了。

(煤油灯)

先说灯油,题主所说的“煤油灯”,直到清光绪年间才真正出现。当时俗称“洋油”,算是进口货了,所以清光绪以前的人,是用不上煤油灯的。

古代照明,多用动物油和植物油脂。当然也有用蜡烛的,只不过有些贵,一般人家用不起。不管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平常老百姓还是很少用的。比如宋代经济繁荣,按理说灯油应该属于日常用品,价格低廉了。

然而读书人还是想着怎么才能“省油”,陆游的《陆放翁集》中专门提到:“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出身于名门望族,一直当官的陆游,应该不缺钱。但是专门提到“省油灯”,说明对这事儿还是有点重视的。

当然,并不是说灯油真的很贵很贵,只是一般老百姓不会专门晚上点灯干活,太浪费了。


第二点,“挑灯夜读”这种事情,和大多数古人是不沾边的。

(古代读书成本还是很高的)

中国古代农业人口比例最大,大多数的农民睡得很早,用不着点灯很长时间。那时候读书人并非满大街都是,因为成本太高了。

早期的私塾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能认识字,能读几本经典,能写一篇通顺的文章就不错了。要想考科举,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读别的书,而且很大程度上你自己是读不懂的——必须要找优秀的私塾先生,至少也应该是个举人才行吧。

跟这些牛哄哄的老师学习,交学费是必须的。因为科举不是每年都能考(乡试三年一次),这次考不上就要“复读”三年,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是养不起读书人的。少数家庭条件好的,才有条件啥活不干,安心读书。所以就算这些人都近视了,比例也非常非常小。另外,以常识来说,油灯那豆大点的光,晚上看一会儿书眼睛就会受不了,为啥不好好休息,白天认真读书呢?

所以,会不会有那么多读书人“挑灯夜读”,还是存疑的。


第三,读书人近视,也是有办法的。

是寒窗苦读的年轻人,确实容易近视。在明朝之前,可能会用一些药物治疗——当时人们认为近视是由疲劳或者精神问题引发的疾病,吃点安神补脑的药就行了。

到了明朝,读书人就能戴上眼镜了。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眼镜,很快就流传开来。在明代仇英的画作中,就能看到一位戴眼镜的老者。

实际上,明代中国已经自行研究生产眼镜,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末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已经根据经验创造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可以根据人们的年龄和视力情况制造出各类眼镜,且编撰有《镜史》,对后世的眼镜制作意义重大。

所以,明朝的读书人近视了也不怕,可以戴眼镜啊!

最后,现代人为什么近视比较多?因为读书人多了……儿童的眼睛是在不断发育的,直到12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每天读书看黑板写作业几年了?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近视多太正常了。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近视是有遗传性的,尤其是高度近视更容易遗传。仔细想想,还是很可怕的。

分享
收藏
写回答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分享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