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官武将是何时分开的?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96105630470897933/
“出将入相”是古代每个为官者的崇高理想,但历来能达到此成就的屈指可数。在我们现在的观念中,文官、武将各有统属,泾渭分明,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却不是这样。最早期的时候,是“军政合一”的。即大臣平时处理政务,战时领兵出征。
文武不分职
文武不分职指的是军队的高层而言,因为自商周以来,军队的中底层已经有专门的官职来处理日常事务。而且,不光是军队的高层不分职,那时的天子、诸侯也是亦文亦武,平时治理国家,战时率领军队前去作战。比如齐桓公曾带领军队打跑犬戎,晋文公曾带领军队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
商代处理日常事务的官职有“师”、“马亚”、“多射”等官员。到了周代,则有“师氏”、“虎臣”、“司马”等官员。这些官员执掌一般的军事事务,使得军队能保持相对稳定。
当年周王室和郑国交恶,周桓王带领军队前去攻打郑庄公,周桓王本人带领中军队伍。后来,周桓王被郑国军队的祝聃射中肩膀,但仍能带领中军队伍有序撤退。由此可见,周桓王也是能文能武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受制于商周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与当时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状况是一致的,这也就造成了文武不分职的传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战斗的增多,文武职官权限开始逐渐分工明确。到了春秋晚期已经开始萌芽,战国时期文武分职、将相分权则全面形成。
各国卿将合一的情况
正因为文武不分职是社会长期的惯性,这在春秋早期的诸侯国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各诸侯国基本都实行“军将皆命卿”的制度,政务和军务统一。
各国的正卿或上卿,平时帮国君处理政务,战时就是战场高级指挥官。如此,则构成了以国君为核心、卿将合一的军事指挥体制。
在当时的环境下,军队高级将领基本由卿来担任军将。在军将之下,再设置司马、舆帅、侯正、亚旅等官员。如此一来,形成了司马等基层官员向军将负责,军将向国君负责的指挥系统。
当时的大国齐国,国内以国、高二氏为“二守”。因为他们帮助齐桓公登上了国君之位,为了酬谢他们,在他们本来的卿的身份上,齐桓公又让他们分别带领上、下两军,齐桓公本人则直接带领中军。
(齐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晋国经过晋献公之后,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由一军而发展为二军,晋献公自领上军,太子申生领下军。等到后来晋文公即位,扩二军为三军,晋国的“六卿”分别担任三军的将佐。后来三军更是扩展为六军,执掌军事的卿士也扩展为12位。虽然当时的国君非常注意控制这些卿大夫的势力发展,但终究是埋下了“三家分晋”的隐患。
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
南方的楚国,此时实行的也是二卿执政的体制。虽然令尹权势最重,但司马的权势也不低。令尹大多时候是偏于文治,司马更偏重于军事,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军),右尹子辛将右(军)。
因此,文武同途、卿将合一在当时各国是普遍实行的。郑国的当国和为政、宋国的左师和右师,这些和齐国的“二守”、晋国的卿将、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名称固然不同,但其作用是相同的。
但春秋时期,随着战争(争霸、兼并)的增加,军队扩大(兵源由国人扩大到野人),职官制度走向成熟,将相分职已经开始萌芽。
将相分职的萌芽
春秋晚期,将相分职已经开始萌芽。此时的“将”或者“将军”,已经倾向于指军事主官。虽然整体上还是卿将合一的局面,但毕竟有向将相分职转化的趋势。这种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司马普遍设置。楚国、宋国在原先的司马之下,又设置左右司马或者少司马,他们共同承担治理军队的任务。其他国家设置的司马,更倾向于军事后勤官员。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设置司马这一官职,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军事后勤官员的设置。“兵马未行,粮草先动”,随着战争的增多,军事后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国开始设置大量军事后勤官员,军事后勤官职更趋完善。“鼓人”(掌管战鼓、锣)、“车仆”(掌管战车)、“司常”(掌管战旗)等职官各司其职,为征战活动提供保障。
等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将相已经开始明确分职。
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
到了战国时期,将相分职已经完全形成。比如我们熟悉的大将庞涓、秦相张仪,都是将相分权后的自然分化。这也表明,自春秋到战国,军事体制、政治体制已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但这种转变还不是非常彻底,还有很浓重的将相合一的色彩遗留。比如商鞅担任大良造,主持秦国变法,但也曾率军攻打魏国,俘虏公子卬,大败魏军。战国初期的吴起,更是能文能武,既懂军事,也能主持变法。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吴起、商鞅只是特例的代表,将相分职、将相分权却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综上所述,低级的文武分职,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完成,后续只是更加完善的一个过程。而高级文武分职,却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春秋末年初步形成,在战国时期全面形成,且成为主流。后续的封建王朝,不过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完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