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历代王朝都经历了“二世危机”。历史为何惊人的相似?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3534066207097092/
人们总说历史惊人的相似,而对于历代王朝的二代帝王们来说,似乎的确如此。每个朝代建立之后,在传承至第二代帝王之时,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故,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怪圈,那么究竟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一下。
历朝历代的“二世危机”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后金入关建立清朝,似乎所有王朝都经历过所谓的“二世危机”,要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历朝历代的“二世危机”。
1、秦二世胡亥。“千古一帝”秦始皇驾崩之后,秦二世胡亥继位,身为历史最伟大帝王之一的后代,胡亥充满了争议。从秦始皇驾崩到胡亥继位,这期间便已然充斥着大量的谜团,而其继位之后,不仅对兄弟姐们极为心狠手辣,且在赵高的蛊惑下一心沉迷玩乐、不理朝政,再加上其残暴的统治,导致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胡亥可以说是秦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汉惠帝刘盈
2、西汉惠帝刘盈。汉惠帝刘盈的一生简直堪称悲剧,刘邦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但却并算不上一个好父亲,刘盈出生后几乎就没怎么享受到父爱,在刘邦彭城之战溃败之后,为了逃命的刘邦甚至差点将刘盈抛弃。而在成为太子之后,刘邦又一度打算易储,虽然经过吕后的努力保住了太子之位,可继位之后的他却又没有实权,朝政大权全部掌握在母亲吕雉手中。到了最后,刘盈甚至被母亲残忍的手段(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吓的忧惧而死。
△汉明帝刘庄
3、东汉明帝刘庄。刘庄倒是一位堪称完美的皇帝,他的父亲乃是有“位面之子”之称的刘秀,而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阴丽华。不过,刘庄能够成为储君,事实上也是出现过一定波澜的。刘秀先后娶阴丽华和郭圣通为妻,虽然刘秀更宠爱阴丽华一些,但为了王朝霸业,刘秀还是立了郭圣通为后,并立长子刘疆为皇太子。直到建武十七年(41年),皇位稳固之后,刘秀才废掉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后,此后刘疆辞太子之位,刘庄这才得以成为皇太子。
4、三国时期的曹丕、刘禅、孙亮。曹操晚年曾发生储君之争,曹丕在与曹植的明争暗斗中胜出,且曹丕为司马氏篡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禅就不必说了,一直以来关于其争论比较多。孙亮作为东吴的第二任皇帝,十岁登基为帝,十五岁亲政,结果十六岁便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5、晋惠帝司马衷。有名的“白痴皇帝”,因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再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引发“八王之乱”,西晋就此迅速走向衰亡,并直接引发了此后的“五胡乱华”。
△隋炀帝杨广
6、隋炀帝杨广。先是和太子杨勇争储,通过伪装成功夺得太子之位,结果最终还是忍不住暴露了,被隋文帝杨坚在临终之际发觉,一度意图易储,因而一直以来都认为杨广有弑父嫌疑。关于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目前争论同样比较大,但隋朝亡于其手却是事实。
△唐太宗李世民
7、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帝王之一,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功绩自然不必多提。但发动“玄武门事变”,通过“弑兄杀弟、逼父退位”成功夺位,却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8、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朱友珪、后唐的李嗣源全部是通过兵变上位,其中朱友珪杀了亲生父亲朱温、李嗣源则干掉了义兄李存勖(李存勖为李克用亲子,李嗣源为李克用养子)。后晋的石重贵、后汉的刘承佑则是两位亡国之君,石重贵虽然不想像父亲石敬瑭那样屈服于契丹,却最终被契丹所灭;而刘承祐则因诛杀权臣,结果引发郭威叛乱。后周的柴荣倒是颇有作为,奈何英年早逝,结果留下了主弱臣强的问题,导致其死后后周被赵匡胤所篡。
△宋太宗赵光义
9、北宋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的继位本就迷雾重重,一个“烛影斧声”使得赵光义始终背负着“弑兄夺位”的嫌疑。同时,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得北宋对辽国开始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而使得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
△宋简宗赵旉
10、南宋简宗赵旉。事实上赵旉能不能算作南宋的第二位皇帝都是个问题。建炎三年(1129年),面对南下的金兵,宋高宗一路南逃,从南京(今河南商丘)一路逃到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苗刘兵变”之后,赵构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之后宰相张浚召集各地将领勤王平叛,赵构重新登基,赵旉在位仅有26天。
△元裕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11、元裕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忽必烈的孙子,在父亲(忽必烈嫡长子孛儿只斤·真金)因禅让事件郁郁而终后,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其在位期间可谓毁誉参半,虽然基本维持了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中统钞迅速贬值。又因征讨八百媳妇而引发云南、贵州地区动乱。晚年患病之后朝政日渐衰败,驾崩之后又因患病无人而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
△明惠宗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
12、明成祖朱棣(明惠宗朱允炆)。叔侄之间的斗争,虽然朱允炆是实际上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奈何朱棣根本不承认。朱允炆因削藩而引发“靖难之役”,经过四年鏖战之后,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3、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因宁远之败抑郁而终后,后金曾爆发了极为激烈的储君争夺战,最终以皇太极的胜出而告终。
因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期间太过混乱,国家实在太多,就不详细罗列了。
为何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二世危机”
正如前文所说,所有王朝在传承至第二代帝王之时,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故,那么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无外乎以下三种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是典型的创业立功者
1、开国皇帝的儿子曾参与创业。纵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禅位夺国,这种相对较为平稳;另一种则是乱世征战,这种则相对较为困难。而在乱世征战过程中,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大多数的帝王二代们都经过战争的洗礼,有的甚至曾在创业极短立下过赫赫战功,这些人如果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倒还罢了,否则必然会因储君之争而酿成同室操戈。例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后梁的朱友珪、后唐的李嗣源、清太宗皇太极等。
△“八王之乱”是典型的改革遗留问题
2、国家新立后施政遗留问题。经历过改朝换代之后,一般情况下都会汲取前朝教训,从而对国家施政方针进行调整,而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便极容易酿成剧变。有的是因政策调整而直接引发动乱,例如后晋的石重贵、后汉的刘承佑等;有的则是因为调整过于极端,从而形成新的弊端,并迅速引发恶果,例如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改革)、隋炀帝杨广(得罪关陇士族)、宋太宗赵光义(为避免主少国疑的“金匮之盟”)、明惠宗朱允炆(削藩)等。
△五胡十六国时期动乱频发是典型的统治不稳
3、国家新立统治尚不稳固。这个也是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个新的国家,从建立到统治稳固,总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前朝余孽的反扑,还是朝中权臣的觊觎,总会导致这个新生的国家陷入动荡之中。例如秦二世胡亥(六国贵族反扑)、吴废帝孙亮(权臣孙綝),以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期间的各国政权交替频繁等。
△吕雉掌权是典型的外戚势力过强
4、宗室外戚过于强势。在国家建立的创业阶段,很多皇帝都会选择通过联盟来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而联姻便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段,但这往往会造成宗室或外戚过于强势,如果能够顺利解决此事,那么只会引发皇位传承的波动;如果无法顺利解决,则往往会引发统治的动荡。例如汉惠帝刘盈(吕氏家族)、东汉明帝刘庄(郭氏家族)、元裕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等。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之外,像南宋简宗赵旉这种则只是特殊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