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吕雉全家因为避仇搬迁到沛县,有人知道是什么仇吗?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3836213876424971/
吕太公一家避难至沛县的原因,虽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关系着刘吕两家联姻的根本原因,甚至有助于揭开西汉之初刘吕之争的本来面目。然而《史记》中关于此事仅有一句“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并未说明因何事与何人结仇。我们不妨来大胆猜测一番,根据前后事态发展,我曾推导出一种似乎较为合理,但又毫无证据的结论。
种种迹象表明,吕太公或许与刘邦早已相识
《史记》中吕太公与刘邦第一次见面,发生在吕太公逃至沛县后的一次宴会上。不过,这段记载的种种迹象却表明,这或许根本不是吕太公与刘邦第一次见面。
按照原文记载,吕公因与沛县县令交好,为了躲避仇家这才从山东逃到了江苏,前来投靠沛县县令。沛县的官吏和地方头面人物听说县令家里来了重要客人,于是都前来拜访,而由萧何负责安排众人的座次,原则是“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就安排坐在院子里”。
高祖刘邦时为当地亭长,平日里便看不起这些官吏,因而在写拜帖时谎称“贺礼一万钱”,事实上却并未带一分钱。拜帖递进去之后,“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虽然萧何提醒说刘邦素来爱说大话,但吕太公却仍然对刘邦极为尊敬。酒宴之上“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宾客散尽之后单独将刘邦留了下来,然后便敲定了刘邦与吕雉的婚事。而其中的原因则是“吕公善相面”。
首先,对于所谓的“相面之说”我认为并不可信,要知道这时的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了,整天无所事事(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做亭长又和官员们关系不好(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虽然未婚却好色(已经有了私生子刘肥)。要知道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可是很低的,实在无法想象吕公是怎么看出来刘邦将来会有大出息的。当然,还应该排除一点,那就是这段话明显有给刘邦贴金的嫌疑。
如果排除了相面说,那么这段记载便有两个很明显的疑点:
1、吕太公见到刘邦的拜帖后为何“大惊,起,迎之门”,要知道拜帖上只有刘邦的名字和他那“万金”的礼钱。虽说万金在当时的确算是一笔不小的树木,但以吕公的家资来讲,还不至于被吓一跳,并抛下其他客人,亲自迎至门口的地步。那么便只有一种可能,吕太公对刘邦这个名字很熟悉。
2、吕夫人对于将吕雉嫁给刘邦极为不满,但吕公的回答很是蹊跷。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吕夫人显然对此事极为不满,而且沛县县令曾经在吕公见到刘季之前求过亲,但是被拒绝了。也就是说在没有给刘邦相面之前,吕公就已经拒绝了沛县县令,这对于一个因避仇逃到沛县的人来说是不是很奇怪?而面对夫人的质问,吕公竟然只说了一句类似于“女人家懂什么”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告诉夫人“刘季就是我常说的贵人?”
因此,我认为吕公和刘邦极有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经认识,我甚至怀疑吕公逃难至沛县,并非与沛县县令交好,而是冲着刘邦来的。与沛县县令较好极有可能是采用了“金钱攻势”,毕竟吕公乃是原齐国吕氏贵族后裔,而沛县县令则是秦国中央朝廷直接派遣的(并非原六国人士),两人此前很难相识。
吕太公与刘邦是何时认识的?吕太公又因何来到沛县?
关于吕太公与刘邦何时认识,似乎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能够找到答案,其中有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也就是说,刘邦在尚未成为亭长之前,曾与张耳交往甚密,经常在张耳处流连数月。
△张耳乃是坚定的反秦人士
张耳同样是汉初功臣,曾被刘邦封为赵王。不过在此之前,张耳曾为信陵君门客,秦灭六国之后,张耳和信陵君均为著名的反秦人士,曾被秦始皇大肆搜捕。刘邦与张耳交往甚密,那么刘邦是否也是坚定的反秦人士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由于秦国搜捕过紧,他们才不得不化整为零,刘邦返回沛县做了亭长。
而吕太公一家也极有可能同为反秦人士,原因是刘邦在沛县起兵之后,逃难至沛县的吕太公一家非但没有迅速撇清关系,反而全力予以资助,吕雉甚至为此曾陷入大牢。而吕泽更是迅速在山东单父发动了起义,“发兵佐高祖定天下”。需要注意的是,司马迁在这里用的是“佐”,而并非“从”,说明双方仅是联盟关系,而并非从属关系。
如果吕太公与刘邦、张耳等人一样同为反秦人士,那么身为齐国贵族后裔的吕公,极有可能在此之前便已经和刘邦有过交集。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六国贵族一直蠢蠢欲动,吕太公或许正是因在齐地积极开展反秦活动,因事泄而不得不举家逃亡。
而 正如前文所说,吕太公之所以会从山东逃到江苏,恐怕并不是因为和沛县县令相熟,而是投奔刘邦来了。与沛县县令交好,恐怕只是到达沛县之后,为了掩人耳目而已,这想必也是吕太公拒绝县令而将女儿嫁给刘邦的原因,他们既然反秦,自然不可能与秦国官吏结亲,而与同为反秦人士的刘邦联姻,则毫无问题。
△刘邦与吕雉的婚姻极可能是政治联姻
如果这个猜测为真,那么吕太公一家便极有可能是因反秦活动暴露而被迫逃亡,这种原因自然无法向他人透露。至于吕雉和刘邦的结合则完全是一场政治联姻,而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秦国统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联盟关系,才为汉朝建立之后的“刘吕之争”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